□王海山
第五十六章 消除六欲 静心养神
(今本《道经》 12 章)
五色使人目盲⑴,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⑵,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fáng)⑶。
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⑷ 。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⑸。故去彼而取此⑹。
【译文】
五彩缤纷的绚丽美色虽然好看,则会使人伤精失神而目盲;纵马奔驰在野外狩猎虽然好玩,则会使人心神亢奋而发狂;稀有难得的珍贵货物虽然可爱,则会使人争相夺取而伤身。
五味杂陈的精美食品虽然好吃,则会使人味觉失灵而口亡;五音和畅的美妙弦乐虽然动听,则会使人和气去心而耳聋;所以圣人修身在于守五性,养神明,注重涵养充实腹中的先天真炁,而不去满足后天感官的享受。因此要神不外驰,静心养性。
【新解】
本章主要讲消除情欲,静心养神的心法。外来的物质享受会刺激人体感官功能,诱发出更多的情欲,不仅不能
让人静心入道,反而会给身体带来很多伤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为心之机,只有目不外视,才能神不外弛。只有神不外弛,才能降服七情六欲。所以老子教人向圣人学习,修內不修外,为腹不为目。
【心法】
目不妄视,静心养神。消除六欲,不染一尘。
【注释】
⑴五色使人目盲
河上公: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不能视无色之色)。
《文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⑵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
“田猎”,帛书甲、乙本均作“田腊”,河上本作“田猎”。
河上公: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
⑶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fáng)
“妨”,帛书甲本作“方”,乙本作“仿”,河上本作“妨”。河上公: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
《文子》:末世求货者争难而为宝,珠玉贵而天下争。
⑷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此经句帛书甲、乙本皆是这种排序,今本则将此两句经文提到了“驰骋田猎”句的前面。
河上公:爽,亡也。人嗜于五味,则口亡,言失于道味也。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
王弼: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
⑸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河上公: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目不妄视,妄视则泄精于外。
《文子》:为正之本,在去声色。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推于滋味,淫于声色,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⑹故去彼而取此
河上公: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
《文子》: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于此者忘于彼,则咎去福来。
第五十七章 舍弃小我 天人合一
(今本《道经》 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⑴。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也⑵,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⑶。
何谓贵大患若身⑷?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⑸;及吾无身,有何患⑹?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 ⑺。
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矣⑻。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让人感到惊恐不安,害怕大患殃及自身。
为什么得宠与受辱一样让人感到惊恐呢?
受宠是卑下之事,得宠者感到惊恐,失宠者也会感到惊恐。所以得宠与受辱一样会感到惊恐不安。
为什么害怕大患殃及自身呢?
我之所以有大患, 是因为我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之身,把自身利益看得太重。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之身,能自在解脱,返回先天,我还会有什么患难呢?
因此,重视后天名利之身的人,只可以暂时托生于天下。爱我先天无我之身的人,才可以长久寄生于天下。
【新解】
本章主要讲人们习惯执着于自我,受宠与受辱都会惊恐,害怕患难殃及自身。但是,往往怕鬼有鬼,越是明哲保身,贪生怕死,越是会遇上麻烦。为什么呢?因为把自我看得太重了。老子告诉世人,越是看重名利,患得患失,贵己而贱人,其心胸越是狭窄,其生命越是短暂。越是清静无我,先人而后己,谦虚而不争,其能量越是强大,其生命越是长久。
【心法】
无私无我,宠辱不惊。天人合一,返回先天。
【注释】
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帛书甲本作“龙”,乙本作“弄”,河上本作“宠”。
河上公:身宠也惊,身辱也惊。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故皆惊。《列子》:名者,宾也;身者,实也。名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而已。有名则尊荣,名亡则卑辱。尊荣则逸乐,顺性者也;卑辱则忧苦,犯性者也。夫守名而累身,将恤危亡之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⑵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
此句经文帛书甲本作“苛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乙本作“何必胃弄辱若少京?弄之为下也”,河上本作“何谓宠辱,辱为下”,王弼本作“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王弼: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苏辙: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是以遗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
不至。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宠而世不悟,以宠为上而以辱为下者皆是也。若知辱生于宠,则宠固为下矣。故古之达人得宠若惊,失宠若惊,未尝安宠而惊辱也。
⑶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河上公: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
《文子》:利为福始,利与害同门。福为祸先,祸与福同邻。
⑷何谓贵大患若身
《文子》:今之《春秋》以为大患者,利害祸福不可不察也。
⑸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
河上公:有身则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纵欲,则遇祸患也。
《文子》:志有所欲,忘其所患。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患。
⑹及吾无身,有何患
河上公: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
《文子》:不求名则无患,不求利则无害。身以全为本,富贵其寄也。
⑺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
“贵”,重视之意。“托”,暂放之意。帛书甲本作“ ”,乙本作“橐”,河上本作“托”。此句意为重视自身名利胜于重视天下的人,则可暂时托生于天下,而不会长久。
河上公: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
《庄子》:古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⑻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矣
“安”,帛书甲、乙本皆作“女”。女,古通“汝”、“安”,也通“如”。通行本作“若”。
王弼: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庄子》: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