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0日
第06版:文化周口 PDF版

连载

帛书老子新解

□王海山

第五十八章 执今之道 御今之有

(今本《道经》 14 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⑴。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⑵。

(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⑶。

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⑷ 。

一者,其上不攸(yōu),其下不忽⑸。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⑹。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⑺。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⑻ 。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⑼,以知古始,是谓道纪⑽。

【译文】

用眼睛看不见,它是幽隐无色的;用耳朵听不到,它是寂静无声的;用身体触摸不到,它是虚空无形的。

用感官不可能认知它,因为它是个无声、无息、无色、无味、无形,浑沦一体的东西,所以称之为一。

这个一,就是由道始生的真一之气。它的上面不会倏然不见,它的下面不会忽然消失,它绵延不绝的广布于宇宙万物之中,寻思啊再寻思,却无法给它命名,复归于天地之始的混沌状态。

这是一种没有形象的景象,没有物质的状态,只能在静定中观望。它无始无终,无影无形,跟着它看不见其尾,迎着它也看不见其首。

执守这个古今常存的一,可以统御当今天下的万有之物,可以认知宇宙的元始状态,从而把握道的运行规律!

【新解】

本章主要讲守一的心法。道生出的先天元始一气,也称为真一之气,它长存于天地之间,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没有色彩,混混沌沌,不可捉摸,用人的感官无法认知,只有在静定中用心灵体悟。老子教人入静入定,抱一无离,就能够驾驭当今的万事万物,能够认知宇宙的本始,能够掌握大道的运行规律。

【心法】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守一处和。

【注释】

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微”,幽隐无象也。帛书甲、乙本均作“微”,通行本作“夷”。

《列子》:太初者,气之始也,视之不见。

⑵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河上公:言一无音声,不得听而闻之矣。

《列子》:太易者,神之始也,又曰太极,听之不闻。

⑶ (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 (mín)”,有抚、摸之意。帛书甲、乙本均作“ ”,含修真心法。通行本多作“搏”。“夷”,灭也。甲、乙本均作“夷”,今本多作“微”,疑是后人将本章第一句中的“微”与第三句中的“夷”字前后颠倒了。

《列子》:太始者,精之始也,搏之不得。

⑷ 此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至计”,帛书甲、乙本均作“至计”,河上公本作“致诘”。“混”,甲本作“ (kún)”,修真学异体字,事物束扎成团状归于中心之意。乙本作“ ”,河上本作“混”。

河上公:三者,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谓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求之以神,不可诘问而得之也。混,合也。故合于三名之而为一。

《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言天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

《文子》:大道阴阳,静而无体无色无声,所以论道不可言也。道无问,问无应。天地未形,混而为一。

⑸一者,其上不攸(yōu),其下不忽

“一者”,帛书甲、乙本均有“一者”二字,今本多无此二字。“攸(yōu)”,迅疾也。“忽”,突然也。“攸忽”,即快速、迅疾之意,攸忽不见。此经句帛书甲本作“其上不攸,其下不忽”,乙本作“其上不谬,其下不忽”,通行本作“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河上公:言一在天上,不皎皎光明;一在天下,不昩昧有所暗冥。

《庄子》:夫道无形,在太极之先而道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道不为深。

⑹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寻”,寻思、寻找之意。前句经文帛书甲本作“寻寻呵不可名也”,乙本作“寻寻呵不可命也”,通行本作“绳绳不可名”。

河上公:绳绳者,动行无穷极也。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赤白黑别;非一声也,不可以宫商角(jué)徵(zhǐ)羽听;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小大度之也。物,质也。复当归之于无质。

《文子》:道至大者无形状,朴至大者无度量。

⑺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

“忽望”,修真学名词,即在无为静定中深观、凝望。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沕望”,河上本作“惚恍”。河上公: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也;一无物质,而能为万物设形象也;一忽忽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见也。

《文子》:道者,阴阳和气,所谓无状之状。天道恍惚无际,远不可止,近无所终,是谓大道之经。

《庄子》:无有之道,视无状貌,杳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色,听之而不闻声,搏之而不得形,是谓恍惚虚无之道。

⑻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此句经文通行本作“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语序虽不同,但经义相同。

河上公: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之也。一无影迹,不可得而看。

《庄子》:太清之道,其始无首,其终无尾,无始终也。

⑼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此句经文帛书甲、乙本均作“执今之道”,通行本作“执古之道”。

河上公:圣人执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当有一也。

《庄子》:冉求问于孔子曰:“未有天地,可知古始之道邪?”仲尼曰:“可,古道犹今天地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⑽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河上公: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之纲纪也。

《列子》:昔者圣人因阴阳虚无之道,以统天地之有形。天地者,生于阴阳虚无之道。则天地有形从道阴阳无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极,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谓道纪。

《庄子》:至道之精,窈窈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未完待续)

2022-02-10 连载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59348.html 1 帛书老子新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