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3日
第06版:文化周口 PDF版

帛书老子新解

□王海山

第六十五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今本《道经》 21 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⑴。

道之物,唯望唯忽⑵。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⑶。

望呵忽呵,中有物呵⑷。

窈呵冥呵,中有精呵⑸。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⑹。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⑺。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⑻。

【译文】

大德之人不随世俗,唯独顺从道的变化。

道生万物的初始情景,只有在定境中观察。

惚惚恍恍啊,其中隐藏有象;恍恍惚惚啊,其中隐藏有物;窈窈冥冥啊,其中隐藏有精。此精甚是纯真,其中有真实的信息。

从当今追溯到远古, 道的存在和作用永远没有改变,均是以此种方式生养万物。

我怎么知道万物的初始情形呢?就是这样观察到的。

【新解】

本章主要讲大德之人不随世俗,唯独顺从于道,无欲无求,静观道的演变。道于幽深黑暗之中虚空振荡,惚惚恍恍,隐隐约约生出先天元精、元气、元神,它们甚真甚纯,甚精甚微,甚善甚美,是宇宙中最元始的信息场、能量场、基本粒子场。正是它们的存在与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万物万象。老子告诉世人,从古至今,大道一直是以这样的方式生养万物的。这种场景是他在静定中观察到的,这是宇宙的真理实相。

【心法】

入静入定,惟道是从。恍恍惚惚,始生万物。

【注释】

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河上公: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

《文子》:大常之道,遂兮通兮,不虚动兮,与刚柔舒卷兮,与阴阳俯仰兮。

⑵道之物,唯望唯忽

此句经文河上公本作“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河上公: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而无所定也。

《文子》: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恍恍惚惚。

⑶忽呵望呵,中有象呵

河上公:道唯忽怳无形,其中独有万物法象。

《文子》:惚兮恍兮,不可为象兮。

⑷望呵忽呵,中有物呵

河上公:道唯怳忽,其中有一。 经营生化,因气立质。

《文子》:恍兮惚兮,其用不诎兮。

⑸窈呵冥呵,中有精呵

“有精”,帛书甲、乙本作“有请”,今本作“有精”。“窈呵”,甲本作“幽呵”,乙本作“幼呵”,今本作“窈兮”。

河上公: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

《文子》: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

⑹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河上公: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文子》:必得阴阳和气之精,天地万物方能生成。夫道无形,其中有信。

《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⑺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此句经文今本作“自古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河上公:自,从也。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文子》:四时为纪,自古及今,未赏变易,谓之天理。道者立而生万物,故万物之总,皆阅道之一孔;万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门。

⑻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河上公:吾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之精气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

第六十六章 消除自我 去掉知见

(今本《道经》 24 章)

炊者不立⑴。

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⑵,

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cháng)⑶。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⑷。

故有欲者弗居⑸。

【译文】

冒出来的炊烟不能直立。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逞己见的人,不明生命实相;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德;自我矜持的人,不会兴旺长久。

对于进道者来说,这些行为好比是贪吃剩余饭菜而长出多余的赘肉,身体反受其害。所以自我膨胀的人不可能合道。

【新解】

本章主要是讲人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人的意识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凡是执着于自我的人必然自我膨胀,其精气神像炊烟一样向外扩散,是不能够立身的。因为,自以为是、自逞己见、自我夸耀、自我矜持,对于进道者而言,都不是好的心态,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增加负担。老子告诫世人,人的自我意识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一定要虚心做人,含藏收敛,消除自我,去除执念,自我膨胀者不可能合道。

【心法】

自是不彰,自见不明,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注释】

⑴炊者不立

“炊者”,指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炊烟。帛书甲、乙本均作“炊者不立”,像是古谚语,为老子所引喻,以说明下者。通行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⑵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

帛书甲、乙本作“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河上公本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语句虽倒置,意思相近。

河上公: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蔽之,使不得彰显。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所行以为应道,殊不自知其形丑而操行之鄙。

⑶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cháng)

河上公: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长。

⑷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

“余”,帛书甲、乙本作“ ”,河上公本作“余”。

河上公:赘,贪也。使其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余禄食以为贪行。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有不畏恶之也。

《庄子》:彼古正道而正性者,不失其性命自然之情,故合于道者不为多骈,而枝于德者不为旁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合自然之正也。

⑸故有欲者弗居

帛书甲、乙本均作“故有欲者弗居”,意为带有欲望的人不可能合道。河上公及今本作“故有道者不处”。

本章经文河上公及今本皆列为道经第二十四章。帛书甲、乙本虽不分章,但其位置排列在前,应为道经第二十二章。即《帛书老子》第六十六章。

(未完待续)

2022-02-23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0163.html 1 帛书老子新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