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山
第六十七章 委曲求全 守中抱一
(今本《道经》 22 章)
曲则全,枉(wǎng)则正⑴,
洼则盈,敝则新⑵,
少则得,多则惑⑶。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⑷。
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⑸,
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⑹。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⑺。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⑻,诚全归之⑼。
【译文】
委曲则能保全,矫枉则能直正,低洼则能充盈,破旧则能生新,少取则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因此,圣人把握先天一气,用道德能量牧养其身。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不自逞己见,反而能明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长久。
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古人所说的“委曲则能保全”等话,虽只寥寥数语,却说出了保全性命的玄机妙理。
【新解】
本章主要讲委曲保全之道。人能曲己从众,不自专则能全身;屈己而伸人,能矫枉则能直正;谦虚处下,道德的能量反而充盈;清除恶习,道德的品格反而新生;减少私欲,先天的真炁反而多得;贪念太多,清静的内心反受迷惑。老子通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告诉世人,圣人把握先天一气来牧养其身,“得到一而万事毕”。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天下最好的处世方法,值得大家学习。正因为圣人清静无为才不会与人相争,反过来说,天下人皆是有为做事,也没有人能与圣人相争。
【心法】
委曲求全,内藏玄机。守中抱一,牧养其身。
【注释】
⑴曲则全,枉(wǎng)则正
“正”,直也。帛书甲本作“枉则定”,乙本作“汪则正”,通行本作“枉则直”。
河上公: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而自得直也。
《文子》:屈者所以求伸也,屈寸以伸尺,君子为之。枉者所以求直也,小枉而大直,君子为之。
⑵洼则盈,敝则新
“敝”,帛书甲本作“敝”,乙本作“ ”,河上公本作“弊”。
河上公:地洼下,水归之。人谦下,德归之。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
《文子》: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江海洼下,以成其广。
⑶少则得,多则惑
河上公: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神明讬虚。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文子》:凡古之人,事欲少也。所谓事少者,秉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事少者,约所守也。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少,足以治。凡今之人,能欲多也。所谓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措废置,曲得其宜。能多者,无不治也。所求多者,所得少而不知失。故无道以理之,法虽多,足以乱。
⑷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牧”,牧养之义。帛书甲、乙本均作“执一以为天下牧”,河上本作“抱一为天下式”。
河上公:抱,守也。式,法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
《文子》:古者君通于一则万事毕。古能知一则天下无一不知,后世不能知一则天下无一能知。古者圣人执一无为,君执一则治,无一则乱。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故君失一,其乱甚于无君也。君必执一而后能群治,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道也。所守甚约,所治甚广。
⑸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
此经句帛书甲本作“不自视故明”,乙本作“不自视故章”,均排在“不自见故明”句前,河上本作“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语句颠倒,但意思相近。
河上公:圣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世。圣人不以其目视千里之外,乃因天下之目以视,故能明达也。
⑹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此经句帛书甲、乙本均作“弗矜故能长”,河上本作“不自矜故长”,语意相同。
河上公: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长久不危。
⑺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河上本在“莫能”字前增加“天下”二字。
河上公: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庄子》: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⑻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
后面的经句帛书甲、乙本均作“几语才”,河上本作“岂虚言哉”,语意相近。
河上公: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此言非虚妄也。
⑼诚全归之
此经句今本作“诚全而归之”。
河上公: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其肌体,归之于父母,无有伤害也。
《庄子》: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本章为今本道经第二十二章,按帛书勘正为道经第二十三章,即《帛书老子》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有德得道 无德失道
(今本《道经》 23 章)
希言自然⑴。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⑵。
孰为此⑶?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⑷?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⑸。
同于德者,道亦得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⑹。
【译文】
清静不言符合自然之道。
狂风不能持续整个早上,暴雨不会连下一整天,这是由谁所为的呢?天地的狂暴尚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因此,修行大道就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保持清静。只有清静之人才会有德,不能清静的人就失去了德。
对于有德的人,道也乐于帮助他;对于失德的人,道也乐于失去他。
【新解】
本章主要讲清静不言之道。天地虽然能量巨大,却不能让狂风刮一个早晨,让暴雨下一整天。世人却要整天无休无止的忙于争名夺利,惹事生非,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傻事,张口会跑气,睁眼会走神,贪欲会失精,怎么能会长久的坚持下去呢!老子教人要学会顺应自然,只有完全遵从了自然,才能与道永远相伴;只有永远抱守着清静,才能与德永恒相应;背离了大自然的不言之教化,也就失去了道德这个根本。
人若具备了德的清静品格,道也乐于得到它,并助之以大自然无穷无尽的能量;失去了德的清静品格,道也乐于离他而去。
【心法】
少言寡语,静心养德。同于德者,道亦得之。
【注释】
⑴希言自然
河上公:希言者,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
《文子》:善怒者必多怨,惟随天地之自然而能圣理。
⑵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河上公: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风不能长,暴雨不能久也。
《文子》:江海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出须臾止。
⑶孰为此
河上公: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为。
⑷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此经句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河上本作“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河上公:不能终朝至夕也。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使终朝至暮,何况于人欲暴卒乎?
《庄子》:古者圣人去德之累,喜怒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⑸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此前句经文河上本作“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后句与帛书相同。
河上公: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暴雨也。道者谓好道之人也。同于道者,所为与道同也。德者
谓有德之人也。同于德者,所为与德同也。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于失者,所为与失同也。
《文子》是以圣人法天为善,弗为凶怒而成其德,故能长久。
⑹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帛书甲、乙本均作“同于德者,道也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河上公及今本作“同于道者,道也乐得之;同于德
者,德也乐得之也;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多出的经文疑为是后人篡改的。
王弼:言随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本章原为今本道经第二十三章,据帛书编次更正为道经第二十四章,即《帛书老子》第六十八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