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山
第七十一章 恒善救人 而无弃人
(今本《道经》 27 章)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谪(zhé)⑴。
善数(shú)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yuè)而不可启也⑵。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⑶。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⑷。
物无弃财,是谓袭明⑸。
故善人,善人之师⑹。
不善人,善人之资也⑺。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⑻。
是谓眇要⑼。
【译文】
善于行善积德的人,内修于身而不留痕迹;善于言传身教的人,自性流露而没有瑕疵;善于运用智慧的人,诚实守信而不用算计;善于掌控情欲的人,不用禁闭而牢不可开;善于与道合真的人,不用捆绑而无法分解。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善于拯救人心,从来没有被遗弃的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顺应常道而具有的大智慧。
所以,善人是教人为善的老师;不善的人是转化成善人的资源。不尊敬老师,不爱惜资源,虽自以为聪明,其实是个大迷糊。这是重要而又深奥的道理。
【新解】
本章主要讲圣人常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五种方式教化民众,救赎人心,从来没有被他所遗弃的人。圣人能顺应常道,无为而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大智慧。老子告诉人们,人的天性都是一样的,都具有善德。人的习性则有善与不善之分,习性是可以改变的。圣人以德化人,不会执着于善与不善,他能够通过教化使人觉悟,用来改变人的习性,复归于善良的天性。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有道德的善良之人作为教人为善的老师,把不善良的人作为转化成善人的资源。所以老子教人一定要明白这个玄妙的道理,既要尊重善良的人,又要关爱不善良的人,心怀天下苍生,大制无割。
【心法】
善于救人,而无弃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注释】
⑴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谪(zhé)
“达迹”,帛书甲本作“徹迹”,乙本作“达迹”,河上公本作“辙迹”。“瑕谪”,甲、乙本均作“瑕适”,河上公本作“瑕谪”。在每句中帛书甲、乙本均多“者”字。
河上公: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
《文子》:古者圣人无为,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不行而自治,行而无迹也。古者不言之命,古圣人所以为师,无一言而大动天下,其惟心行无为也。不言而自往,事而无传。
⑵善数(shú)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yuè)而不可启也
“善数者”,帛书甲、乙本均作“善数者”,河上公本作“善计”。“筹策”,甲本作“梼菥”,乙本作“梼”,河上公本作“筹策”。“关楗”,帛书甲、乙本均作“关籥”,河上公本作“关楗”。
河上公: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楗可得开。
《文子》:古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刑措而不用,不令而自禁。
⑶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河上公: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王弼: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⑷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
“恒善救人”,帛书甲、乙本均作“恒善人”,河上公本改作“常善救人”。
《文子》:上古圣人无为,明照天下,执道之要,秉要以救众。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故人无弃人。
⑸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高明:物无弃财,犹言圣人不贱石贵玉,视之如一,使各尽其用,而无弃废,行此而可顺常道矣。帛书甲、乙本均为“物无弃财”,河上公及现行诸本多作“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疑为后人所改。“明”,知常曰明。“袭明”,是指因顺常道。帛书乙本作“是胃曳明”,河上公本作“是谓袭明”。
河上公:圣人善救人物,谓袭明大道。
《文子》: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积微成明。
⑹故善人,善人之师
此经句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故善人,善人之师”,通行本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河上公: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
⑺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河上公:资,用也。人行不善者,圣人犹教导使为善,得以给用也。
《文子》:古者圣人善用道者,乘人所资以立功,以其所不能讬其所能,所治甚众,所居甚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不祥。
⑻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
“智”,帛书甲、乙本均作“知”,河上公及今本作“智”。河上公:不贵其师,独无辅也。不爱其资,无所使也。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
《文子》: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⑼是谓眇要
“眇要”,帛书甲、乙本皆作“眇要”,河上公本作“要妙”。句意为能通此道,是谓知微妙要道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