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2年03月21日
第06版:文化周口 PDF版

帛书老子新解

□王海山

第七十八章 万物归依 而不为主

(今本《道经》34 章)

道氾(fàn)呵,其可左右也⑴。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⑵。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⑶。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⑷。

【译文】

道广泛无边而周流不止,人若返朴归道就能左右逢源。自身成就了而不自以为得道,万物归依他而不去主宰。

他永远保持清静无欲,可以成为天下最小;万物归依他而不主宰,可以成为天下最大。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的王,是因为他谦卑处下而不自以为大,天下自然归心,所以能成为天下的王。

【新解】

本章主要讲得道之人的主要表现:一是炼虚合道,与道同行,可以广泛周流,左右逢源,逍遥自在的生活。二是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自身成就者清静无为,完全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得道。三是永远保持清静无欲,没有名利之心,物我两忘,惟精惟一,没有比他更小的了。四是万物归依而不主宰,真正使天下归心而成为天下的王,没有比他更大的了。老子教人炼虚合道,返朴归真,清静无我,与道同行,则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心法】

成功遂事,而不名有。万物归依,而不为主。

【注释】

⑴道氾(fàn)呵,其可左右也

“道氾呵”,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道沨呵”,河上公本作“大道氾兮”。

河上公:言道氾氾,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见之不见,说之难殊。道可左可右,无所不宜。

《庄子》: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⑵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河上公及今本在此处多有“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一句,后句是“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与帛书有別,疑为是后人所改动之。

《文子》: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德。化成而不宰。

《清静经》:名为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是名得道。

⑶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帛书甲、乙本作“则恒无欲也”,河上公本作“常无欲也”。

王弼: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万物皆归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为小,故复可名于大矣。

⑷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河上公: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圣人以身帅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文子》: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江海。江海爱下,终不为大,百川归之,故能成其大。

第七十九章 执守大象 天下归往

(今本《道经》35 章)

执大象,天下往⑴。

往而不害,安平太⑵。

乐与饵,过格止⑶。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⑷。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⑸。

【译文】

君王执守质朴之道,天下万民自然归从。万民归从且互不伤害,就会使社会平安、和谐与稳定。

天下百姓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居乐业,和而不争,宇宙的正能量自然留止于人间。

道用语言来表述则淡然无味,看起来不可见,听起来不可闻,用起来却没有穷尽。

【新解】

本章主要讲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君王执守质朴之道,不扰民,不害物,万民自然归心而且互不伤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天地间的正能量自然惠顾于人类。老子告诉人们,大道虽然无色无味,无形无相,无名无状,看不见,听不到,说不出,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心法】

执守大道,天下归往。往而不害,和谐安宁。

【注释】

⑴执大象,天下往

河上公: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己也。

《文子》: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圣人之道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无为为之而合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⑵往而不害,安平太

河上公: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也。

《庄子》:古者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本也。

⑶乐与饵,过格止

“格”,帛书甲、乙本作“格”,河上本作“客”。

河上公: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怱怱如过客。

《庄子》: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

⑷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出言”,帛书甲、乙本作“出言”,河上本作“出口”。

河上公:道出入于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咸、苦、甘、辛也。

《文子》:夫道不可以辩言,言而非道也。古道不言而治。夫道者淡然无欲,漠然无为,淡兮无味,不虑而得。

⑸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河上公: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见也。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徴、羽可得听闻也。既,尽也。谓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无有既尽之时也。

《文子》:夫道不可以明见,见而非也。任目而明视者,劳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见,其于为治,难矣。视知其明谓之失道,古者不视而见。夫道不可以听闻,闻而非也。以耳听治,苦心而无功。待耳而聪听,其于为治,难矣。听知所闻谓之失道,古者不听而聪。文子问曰:“王者得其百姓欢心,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无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后大。”

(未完待续)

2022-03-21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2868.html 1 帛书老子新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