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5日
第06版:非遗里的周口 PDF版

《非遗里的周口》之“川汇区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姚芳雨:我与“面大爷”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姚芳雨与父亲观察挂面状态

《非遗里的周口》之“川汇区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视频二维码

记者 乔小纳/文 朱文方/图

春夏之交,暑气升腾。早上6点,记者就携带补光灯、高清摄像机、滑轨等拍摄设备,来到《非遗里的周口》系列第一站——川汇区非遗手工空心挂面第六代传承人、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姚芳雨的挂面作坊里,用影像记录制面全过程。从接触到拍摄,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姚芳雨和母亲苗桂芳把手中的面团称为“面大爷”。

为什么给面团取这么霸气的名字?

“因为这面有脾气。”姚芳雨回答道,“这个面有它独特的性质,每道工序,中间都有一个醒发(意为发酵)过程,时间需要恰到好处,你需要用手去感受它的温度。它就像有生命有性格的人一样,所以我们称它为‘面大爷’。”

伴随着渐渐升起的太阳,挂面作坊里亮了起来,同时还有姚芳雨与“面大爷”之间相互驯服的故事。

好天气 才能让“面大爷”有好心情

原本记者与姚芳雨约定拍摄的时间是四月初,在采访的前一天她打来电话说“再等等”,因为天气不好。“温度、湿度达不到是做不成面的,不能让你们白跑一趟。”姚芳雨说。

由于全程手工制作,中间要经数次醒发,还有拉伸、晾晒工序,所以空心挂面受天气影响很大,天阴下雨不能做,温度太高不能做……姚芳雨说:“天气不好,‘面大爷’的心情就不好,挂面就做出不来”。

如果气温低,面团醒发不开,小麦蛋白分子无法展开,费再多时间,也只能得到一团发硬的面,“面大爷”像赌气似的,就是不愿意舒展开,姚芳雨称这种状况为“别劲”。如果气温高,面团醒发过快,“面大爷”一副不配合的样子,工序赶不上“急脾气”,拉出的面挂不住,会断掉。 “初春和初秋,是我们最喜欢的季节,因为不热不燥,温度湿度刚刚好,很舒服。跟人一样,这两个季节‘面大爷’也喜欢,出面成功率最高,产量最大,所以我们就趁‘面大爷’最‘高兴’的时候多做面。”姚芳雨说。

拍摄还没开始,“面大爷”先给我们上了一课——学会等待。1995年出生的姚芳雨身上拥有一股区别于同龄人的沉稳,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修炼而来。

好手艺 才能让“面大爷”有好状态

对“手艺”两个字,姚芳雨的理解很干脆:不光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体力”对应“手”,“脑力”对应“艺”。老话说,挂面是“吃面三分钟,做面两个工”,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但手工挂面之所以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里面倾注了一代代人为改进工序所耗费的每一道心力,为做好每一碗面付出的每一份感情。

手工挂面要做好不容易,但要做坏很容易,下面的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面大爷”都会展示他的“脾气”。

——和面。如果不是说亲眼所见,不会相信制作手工空心挂面的全部原材料是如此简单:面、盐、水。在代代传承的经验中,盐水按照一定比例调和进面里,揉三遍,醒三遍,食物形态转化的基础蕴含在里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思想也以一种奇妙的联动方式生长其中。以前做空心挂面是头一天晚上和面,第二天中午出面。如果冬天冷的话,流程会拉得长,夏天热的话,发酵过程会比较短。现在经过工艺改进,每天凌晨五点开始和面即可,效率得到提高。经过三次“按摩”和“放松”后,“面大爷”在案板上形成大面片。

——划条。到上午九点,面片再经醒发后,用手感受温度,判断后开始划条。拿一把刀子把大面片从外圈向里圈一圈又一圈地划,划成条,大概像手腕这么粗,中间不断。划完条后,“面大爷”再次进入“小睡”。

——搓条、摆条。醒完之后开始搓条,边搓边摆,第一遍把“手腕”搓圆润,然后“运动”完的“面大爷”被静置。随后搓二条,搓成像擀饺子皮时的面团那样粗,再静置。醒完之后再搓,这是搓第三条,形成手指头样粗。搓完之后摆条,把面“Z”字形摆到案板上,之后密封,让“面大爷”好好“休息”一下,时间大概20分钟到30分钟,根据温度和柔软度判断“面大爷”有没有“睡”好。

——盘盆。再次把“面大爷”“叫醒”后,就进入空心挂面最有特色的地方,不像机器压和手擀,空心挂面从头到尾是一根面,然后入盆,中间不断,这也是它被称为“长寿面”的原因。盘盆的时候非常有讲究,边搓边入盆,成粗壮的新疆拉条状。为防粘连,以前用油来作为面和面之间的介质,现在用的是玉米面粉,难度比以前降低了一点,效率又高了一点。

——上杆。面醒好之后,要用手经过拉伸观察一下醒发的程度,看是否适合上杆。因为经过多次揉搓和醒发,面可以像撕牛肉干一样撕开,很有韧性,里面是一丝一丝的状态。醒完之后面放到“羊头”前面,“羊头”是指上面带有两个洞的木架子,它的作用是为了插上挂面杆,然后方便挂面缠到杆上。“羊头”之前,挂面杆之上,双手上下飞舞,把面按“八”字形缠到挂面杆上,这一过程讲究速度和力度,慢的话影响“面大爷”后续伸展。一杆上大概缠80圈,最后拉伸完成。面从“羊头”上取下来后,一杆一杆放到醒面箱里边,盖上密封,经过半个小时醒发,变化开始了:面会从刚开始15厘米的长度,自己下垂到30厘米的长度,根据这些形态变化,用经验去判断它是否可以撑面。

——撑面。面发酵到一定长度,就要拿出来用胳膊感受它的力道,一般会把30厘米的面拉伸到120厘米。如果面有粘连的话,需要用分面杆从上面一端插进去,然后一点一点往下沉,把面粘连的地方分开,再从下面插进去,往上一点一点地分。分好拉伸好的面,会弯过来,以“U”形放到醒面箱里边,再让它慢慢醒。这个时候,呈“U”形的面大概是50厘米到60厘米长,再多醒发30厘米的长度就可以出面了。

——出面。出面的时机需要掌握准确,可以先尝试一杆,拉伸长度可以的话,就能出了。放置到挂面架子上,在“U”形弯处再放上一个杆子,上面有一个人手扶着两端,防止移动和掉落。下面的人顺着面的力道,拉着这两个杆从上往下开始甩,开始撑,然后拉一下,回一下,一直拉到下面的架子上。整个面架的高度是2.2米,每一根面有4.4米长,它的总长度就是80乘以4.4米的长度,达到350多米,每一杆都这样出。面拉开瞬间,蛋白分子迅速展开,一股浓郁的麦香气息扑面而来,面丝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当天气干燥的时候,面刚出来,挂面表层遇到干燥的空气,迅速形成一个外壳,中间的面收缩,空心状态就这样形成了。手工空心挂面是因为经过多次醒发,面的质地形成柔软和松弛的状态,没有刻意为之,是手艺到位后顺其自然的结果。

好人格 才能让“面大爷”有好品质

做好的挂面是相似的,颜色白、形状直、长度长。

空心面吃起来口感丰富,柔软筋道,易煮熟,高汤煮面更加入味,口感非常鲜嫩爽滑,夹起一根,可看到挂面呈透亮的状态。挂面除了因为“一面到底”被称为“长寿面”,还因为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在过去孕妇生了孩子后,经常由娘家人送去供其食用,调养身体,所以还有“月子面”的称号。

做不好的挂面,各有各的不同。

在前面介绍的每一道工序里,如果有一个步骤出错,面就挂不住,有时根本拉不开,有时会形成锯齿状而断掉,有时会从挂面杆上掉下来,像羊胡子一样稀稀拉拉。如果干燥过久,面会从最顶端的面杆上崩开。如果晾晒时受潮,会导致膨胀系数不同,面会卷曲,形成“爆炸头”状。收面的时机如果把握不好也会造成一天的辛苦劳动白费……“我刚学挂面时,要么挂不成,要么忙一个通宵,拉出来的面却是绿色的,全变质了。做手工挂面如果摸不住‘面大爷’的脾气,要么浪费粮食,要么浪费感情,‘风险’很大,所以入行需谨慎。”姚芳雨说。

姚芳雨一家忙了一个上午,在与“面大爷”的斗争和妥协中,一排排洁白的挂面出落得整整齐齐,在正午阳光下微微晃动,留下一地光影婆娑。阵阵麦香袭来,大家肚子里的馋虫开始蠢蠢欲动,嚷嚷着想吃。“那就下刚做出来的湿挂面吧!”姚芳雨的母亲苗桂芳发话。“与‘面大爷’打交道这么长时间,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每次做面前,我们都问自己,做出来的面自己会不会吃,放不放心给孩子吃。不管多麻烦,‘面大爷’脾气有多大,我们从来都是按照传承百年的方法去做,从没想过放些添加剂自己省省劲儿。历经百年,我们代代相传的不止非遗技艺,还有做人的品行。”姚芳雨说。②15

2022-05-05 《非遗里的周口》之“川汇区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5918.html 1 姚芳雨:我与“面大爷”之间不得不说的事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