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2日
第05版:身边 PDF版

从艺六十余年

商水渔鼓道情传承人杜三合收徒传艺

□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马志远 文/图

本报讯 “现在,开始举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家传弟子入门仪式……”近日,伴随着主持人铿锵有力的声音,商水县渔鼓道情省级非遗传承人杜三合举行了收徒仪式(如图)。当杜三合郑重地将渔鼓递交给女弟子杜晓华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渔鼓道情也称“仙戏”,老百姓称其为“梆梆筒子”,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拥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方特色。一人一鼓一简板,说唱念白讲新闻。道情在演唱时以豫东方言为主,边演唱边伴奏,唱词通俗易懂,伴奏节奏明快,而且场地不受限制,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渔鼓道情唱腔多用“宫调式”和“微调式”,演唱有“慢板”“莲花板”“小垛子”等,发音用“立”“卧”音。渔鼓道具是用三尺三寸的竹筒蒙上蟒皮或猪护心皮,用手指弹奏发出声音。渔鼓道情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

杜三合是活跃在中原一带的第四代渔鼓道情传承人。从艺6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研讨和传扬渔鼓道情,是名扬黄淮的高级民间艺师。他表演的《叼鹌鹑》《小八义》《金鸠记》《张廷秀私访》等曲目,深受群众欢迎。进入新世纪后,杜三合和徒弟每逢重大节日都坚持到部队、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还经常在县文化广场上为群众义务演出。2010年4月,河南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为杜三合颁发了渔鼓道情传承人的匾额。这一年,他还光荣地加入了河南省曲艺协会,成为省曲协的一名会员。2012年,杜三合被评为高级民间艺术师,在“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会上获得大奖,受到评委和观众好评。

为使渔鼓道情能够薪火相传,年逾七旬的杜三合几经思索决定收徒。收徒传艺仪式礼成后,渔鼓道情第五代传人杜晓华激动地表示:在今后的演艺生涯中,她决心秉持诚心、虚心、精心、耐心的学习态度和勤学、勤练、勤看、勤听的学习方法,虚心请教,不负众望,继承渔鼓演唱艺术,和同道们同心协力把渔鼓道情发扬光大,更好地接力传承下去,使渔鼓道情这门文化积淀极为深厚的古老艺术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已成为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我的入门弟子杜晓华认真学习和总结,推陈出新,赋予渔鼓道情更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强的生命力,使这门曲艺艺术传扬开来,传承下去,为我县曲协队伍的逐步发展壮大、为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杜三合说。①5

2022-06-02 从艺六十余年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8723.html 1 商水渔鼓道情传承人杜三合收徒传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