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0日
第04版:视点 PDF版

守护文化根脉 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探访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小学生参观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中原农耕文明巡展”展出的风谷车

市民参观碑廊

□记者 王伟宏 黄佳 文/图

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民俗博物馆作为展示、研究和传播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了解一个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的地方。

① 守 护

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2A级旅游景区,是一家集文化旅游、学术交流、民俗文化收藏和保护展示、开展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内收藏的10万余件历代墓志铭碑刻、汉代画像砖、古陶瓷器、古代建筑构件、古家具、农耕文化物件、石刻、名人字画等,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震撼心魄的周口民俗文化风情画。华威艺术馆、古碑廊、百狮园、红色文化馆、农耕(民俗)文化馆、百工百业馆、古床馆、古建构件艺术展览中心、石刻景观带、书画展厅和独具特色的名家楹联景观等各大陈列馆常年免费面向社会开放,年接待观众达30余万人次,每年开展青少年观民俗、学民俗、体验民俗和中原农耕文明谜语竞猜等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50余场次。

该博物苑的馆长、副馆长就是杜忠义、杜超父子,父子俩人数十年坚持收购收藏周口民俗文化老物件,为保存传承周口民俗文化付出了巨大心血。在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里,红色文化馆、农耕(民俗)文化馆、百工百业馆几乎占去了整个场馆面积的四分之三。

② 传 承

在周口这片土地上,早有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远古文明的创举,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率部族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渡,来到宛丘(淮阳),升起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昌盛的根基。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周口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农耕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传统农具、农耕技艺正在走向衰落和消亡。深入挖掘周口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保护传承和展示农耕文化,对于展现周口优秀历史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原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和历史根脉,积极服务周口城市文明建设,开设农耕(民俗)文化馆并举办“中原农耕文明巡展”活动,收藏和展示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犁等至近现代的生产生活工具耧、犁、杈、耙等2000余件老物件。在传承农耕文化、留住农耕记忆、弘扬农耕文明、教育子孙后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中原农耕文明巡展”被省社科联评为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普及优秀活动项目。2019年12月,该博物苑民俗项目“周口农耕习俗”获第五批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自2017年2月以来,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与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川汇区委、川汇区人民政府、川汇区委宣传部、川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31场“中原农耕文明巡展”活动,足迹遍布我市大中小学校、社区、街道等,受益观众达百万余人,在弘扬、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周口城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一些生活老物件逐渐被时代淘汰。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把周口人民在过去岁月里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进行实物展示,让人们真实地感受那段难忘的时代记忆,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对社会孜孜不倦的奉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认可。

③ 愿 景

杜超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他在今年两会上建议我市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提供政策支撑,结合文旅文创相关产业,形成系列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扶持地方文化产业形成“拳头行业”“拳头产品”。

“民俗文化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在新时代的今天,留住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杜超说,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还需要不断挖掘民俗博物苑的内涵,增强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民俗文化博物苑成为普通群众身边的历史文化传承基地、民俗风情展示点,更好地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服务。

展望未来,杜超满怀激情与动力——希望将博物苑打造成融收藏、文创、研究、观光、宣传、展示、休闲、娱乐、教育、经济十大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文化设施。围绕这十大功能,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可以推出多种教育专题,如爱国教育、休闲教育、乡愁教育、勤俭教育、传统节日教育等,从而形成不同维度的文化吸引力,打造新型的文旅文创产业链,为周口文旅发展再添一张新名片。

2022-06-10 ——探访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9076.html 1 守护文化根脉 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