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松 杨光林 文/图
“雷书记,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咱想办法提前谋划,确保咱村车间的足球顺利运出;现在天气燥热,恐怕有雨,提醒村民大棚管理丝毫不能松懈,不然的话就会影响黄瓜、西红柿品质,请张博士特派员来指导一下?”7月22日7时,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李佰祥吃了早饭便早早地来到村室,和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驻李小楼村第一书记雷杰谋划为村内产业发展提供帮助的事。
“老李经常说,群众选咱当干部,最重要的是得和群众一条心,更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他脑子里全是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咋挣钱,从早到晚想的都是这两个车间,还有那40多个大棚。他还说‘群众富、靠支部,群众富、村则强’。”说起李佰祥,雷杰很欣慰所驻村庄有这样一位得力的“战友”。
村子偏远,只要思想不偏,致富门路就在眼前
“附近有河,土地平坦,土质松软,就是种菜的好地方。不能因为村子距离县城远,就说种菜卖不出去。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李小楼行政村可以说是郸城县最偏远的乡村之一,该村距离县城20多公里,而且道路曲折。尽管如此,从1996年就当村干部、2008年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的李佰祥,通过走访瞅准了县城的“菜篮子”,于2012年开始带头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带领村民慢慢走上了致富路。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俺村支部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各级干部的帮助下,现在俺这菜农的日子甜了。”张小花家的蔬菜大棚里,2500多株西红柿枝头硕果累累,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她满心喜悦地告诉记者,“现在周师张福丽博士是俺这里的特派员,自从喝了张博士的‘益生菌’,这几年蔬菜再也不怕重茬了。”
今年49岁的张小花和丈夫在村里承包了30多亩土地,一半种庄稼、一半种蔬菜,育有6个大棚,年收入2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张小花所说的张福丽博士,是周口师范学院农学博士、省科技特派员、郸城县副县长,她驻地帮扶郸城县菌肥代替化肥减量增效服务。“益生菌”是张福丽博士带领她的研发团队,根据郸城县土壤情况测土配方,结合小麦、蔬菜、果树易发病研发出来的微生物菌肥。
“别光因为咱的村子偏远,就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要思想不偏,致富门路就在眼前。”2012年,李佰祥依托李楼乡的有关政策,在全村流转土地150亩,建起了42个日光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棚内一年四季种植的春玉米、豆角、西红柿、芹菜、娃娃菜、秋白菜、花菜、辣椒、黄瓜等农副产品,带动7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李小楼蔬菜成为郸城县农贸市场的上等货源。
近几年,因重茬栽种、连年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各种病害发生。李佰祥就依托周口师范学院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开展特色产业帮扶,通过科技特派员指导,加大对西瓜、西红柿、豆角等种植技术管理培训,指导种植户使用菌肥,改良土壤,提高产品质量。菌肥中活的微生物激活了板结的土壤,抑制了病原菌生长,土地焕发“第二春”,蔬菜产量、品质提升许多。
“多亏了周口师范学院的技术力量,日光温室大棚的种植效益越来越好,村民口袋也越来越鼓。我们的大棚番茄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每到番茄成熟,一些客商还主动联系上门收购。”目前,李小楼村的蔬菜产业得到了稳定持续发展,每个大棚每年可以收入五六万元,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李佰祥心花怒放。
小村大产业,足球远销全世界
“老吴,热不热?早上五六点趁天不热干地里活儿,8点上班干车间的活儿,你这务工种田两不误,注意身体呀。”从大棚出来,李佰祥和雷杰直奔村口河南力博文体用品有限公司的两个足球产业车间。看到村民吴香兰正忙着手缝足球,李佰祥主动上前问候(如图)。
“你知道,家里就那3亩半地,上午八九点以后地里就太热了。感谢你们给我找了这样的活,让我这年过半百的老婆子不耽误种地,还能当工人,不用出村就能收入2200块,这就是幸福。”吴香兰接过李佰祥的话茬,笑逐颜开。
在李小楼村西头村口,远远地就能看到两座总面积近9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这两个车间已然成为这个村的新地标。记者看到,车间内平车工、高车工、裁切工忙个不停,大家正在赶制一批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国外的足球订单。
“技术工工资高一点,手缝工剪个线头工资就少一点。好在大家足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月平均工资2500多元,一共有40多个工人。咱的足球都是出口世界各地的。”河南力博文体用品公司负责人王彭说。
雷杰告诉记者,两个车间租赁给力博公司,李小楼村集体一年也能有3万元的租金收入。“是呀是呀!在家门口就业挺好,还能照顾家”“农忙收麦种地时还能请假”“老板中午还管饭”……看到记者采访,车间工人纷纷搭话。
懂针线、手巧的在车间当工人,千百年来靠种植、养殖糊口的农民自然丢不了传统手艺。在李小楼行政村丁庄自然村,湖羊养殖便成为特色。
2016年,李佰祥和周口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发现丁庄村有几户群众多年养羊,有着特别的技术。于是,他和驻村工作队就帮扶大家开展湖羊养殖。目前,已经从当初的10户养殖户发展到了38户,存栏近600只,丁庄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致富村。
当时,89岁贫困户丁学良和聋哑儿子二人居住在三间土坯房中,家徒四壁,生活来源主要靠5亩土地的租赁费、五保金和聋哑儿子打零工的收入艰难度日。李佰祥和周口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结合丁学良年老体弱不能打工的情况,为其购置了几只湖羊,并找同村养殖专业户教授技术。2016年以来,丁学良家的湖羊养殖产业发展迅速,近3年养殖规模保持在30只至60只,每年仅卖小羊的收入就达3万元左右。丁学良的聋哑儿子看到记者采访时高兴得手舞足蹈,“炫耀”自己养羊赚的钱有多“厚”。“感谢共产党的好干部,给俺买羊,还教俺养羊,现在俺俩啥也不愁了。”今年95岁高龄的丁学良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李小楼村室,墙上的荣誉诠释了李小楼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连续8年被评为郸城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被授予周口市文明村镇,2020年被授予周口市卫生村。“贫困村李小楼”的帽子早已被甩进了太平洋,这里已然变成了一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幸福村、文明村。
“我们将以‘五星’党支部创建为抓手,立标杆、争先进、创一流,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推动基层党建水平、生态环境、农村产业发展、群众安全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李佰祥坚定地说。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