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记者 王锦春 徐启峰 邱一帆/文 段九君/图
9月24日,在位于淮河下游的淮安高良涧船闸,跳过两艘大船,记者见到等待过闸的豫吉祥960号的“船老大”孙光峰。
当日下午5点,高良涧船闸内,一艘艘货船井然有序通过闸口,航道一派繁忙景象。豫皖两省货船自淮河进入洪泽湖,过高良涧船闸,进入苏北灌溉总渠、京杭大运河,实现通江达海。高良涧船闸是淮河进入京杭大运河的第一道船闸,对于豫货出海,重要性不言百喻。
豫吉祥960号在安徽亳州装载了390吨小麦,准备运往江苏泰州。长年行走江湖,风吹日晒,59岁的孙光峰皮肤黝黑,皱纹很深。他是鹿邑贾滩人,已有30多年的跑船生涯。他说,人家攒到钱,都是买车买房,自己则是花了六七十万元钱买了条二手船,“整个鹿邑县跑船的就我自己”。
相比于过往的千吨级大船,豫吉祥960号很“迷你”,载重不超过400吨,这是孙光峰的一大遗憾,“干了一辈子,却没干太好,总想换艘大的船”。只是年岁已高,他的这个愿望已经渐行渐远。
船上只有两名船员,他和妻子。水上讨生活不易,船员能减则减,夫妻档是往来船只最常见的人员配备。为了能多装货物,孙光峰的休息舱特别狭小,也稍显凌乱。但他还是在甲板上挪出空隙,种了一盆花,养了两只鸡,可以稍微抚慰一下路途中的寂寞。长年生活在船上,他和妻子有时甚至连过年都回不了家。他想家,但儿女都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提起孙辈时,孙光峰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跑船除了要忍受严寒酷暑、长途跋涉和孤独寂寞,还要面对油价和运费不稳定的情况,要解决寻找货源的难题。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孙光峰这几年货运生意大不如前,这份营生却不敢轻易放弃。“家里有点地,盖的也有房,但是要生活,还是靠走船。”孙光峰说,“拉这趟货,每次过闸要交两百多文,这是主要开支,其他的能省就省吧。”
提起周口港的发展,孙光峰深有感触。“以前,都是在外地跑船。最近几年,周口港的业务明显增多。早两年我还开着船从蚌埠出发,经涡河回到鹿邑了呢。”孙光峰说,这两年因为疫情影响,他在周口联系的货源不稳定,就又到外地跑船了,但他还是想着能有机会回到周口拉货。
江湖路远,老乡情长,洪泽湖上相遇,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船上通信设备响起,高良涧船闸通知老孙的船过闸。时间紧迫,只能作别。临别时,孙光峰用粉笔在船舱门板上写下记者的电话,匆忙间还漏掉了一个零,记者提醒他补上。孙光峰说:“老乡,等我回周口拉货,一定联系你们。”
暮色渐起,烟笼航道,孙光峰的船驶过高良涧船闸,消失在茫茫水天。祝一帆风顺,早日返家!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