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献
常言说忠孝难以两全,究其原因,在于分身无术,一身难以侍奉二主。所谓二主,家中父母是其一,国之君主又是其一。
《周易》上讲:“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是家庭中的君主。”试想一下,如果再某一时期,家中的君主和国家的君主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也就是说,为人臣、为人子的这个人无需再考虑分身问题,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忠孝两全?
答案是肯定的。
贾获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
后来者大都将贾获当作陈国人,依据因为其是陈国大夫。
因为其生平无法考证,我们默认为其是土生土长的陈国人。
贾获所侍奉的君主叫陈哀公。“哀”是其谥号,其生平之不堪可见一斑。
陈国是现在的河南周口,国都是淮阳区。去过这个地方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的平原之美,倘若在春季,地里绿油油的麦子远远望去,就像铺在大地上一张巨大的绿毯子;倘若在秋季,丰硕的果实已被农民收回家中,淡黄色的土地一望无垠,就像是母亲张开的巨大怀抱。
但是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平原就是敞开的大门,来去自由。所以在陈国当君主,并不自在,始终都处于紧张不安的心情中。
南面是强大的楚国,北面是虎视眈眈的郑国,西面还有不可小觑的晋国。
陈国国君就像是在针尖上跳舞。
陈哀公的父亲陈成公经常做选择题。
公元前570年,亲附于楚国的陈成公对大夫袁侨说:“咱可不能跟着楚国混。”
袁侨洞察出一点什么,问:“是对子辛不满?”
子辛就任楚国令尹一职,突然加大了对附属国的贡品征用,为此陈成公不堪重负。
“你到鸡泽去看看风口吧。”陈成公说。
鸡泽,就是现在的河北邯郸市。当时,鸡泽正在晋国的召集下举行会盟,陈成公有弃楚归晋之想法。
袁侨连忙点头说:“我懂,懂。”
“今天我们来了一个客人,陈国也参加咱们的队伍啦。”袁侨到鸡泽后,先求好与晋国的君主晋悼公,晋悼公派人去会知参会的诸侯。
袁侨代表陈成公与那些诸侯们签订了同盟协议。
袁侨特别善于干求好之事,后面还会提及。
从陈成公的左右摇摆可见陈国君主的难处,到陈哀公时,陈国又是楚国的附属国了。
春秋争霸像是小孩子玩过家家游戏,谁不服打谁,谁不听话打谁,组团打;打不过就归附,想叛变就叛变。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就是说,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都是为了蝇营狗苟的私利。
陈哀公的哀,在于其死亡方式。哀公有个弟弟叫招,他弟弟趁他生病时,将他的嫡长子给杀掉了,哀公很生气,准备发兵诛杀招,结果呢,招先发制人,发兵围困哀公,哀公无奈之下,自缢身亡。
二
陈哀公不算是个有能力的君主。
从今人杨伯峻的意见,将陈哀公时期的大夫司马桓子和袁侨看作是一个人。
尽管鸡泽会盟的袁侨距离哀公在公元前548年遭受的国难相距了22年。
公元前549年,陈国作为楚国的附属国在楚国的带领下,与大伙一起攻打郑国。
打群架,并且胜算也很大,打赢了一起分肉吃。
陈国军队在郑国的土地上恣意妄为,所过之处,庄稼全部毁掉,树木全部砍伐,水井全部土掩。
郑国人意见很大,因为真正的义战是不伤无辜的。郑国人意见最大的是水井,那时没有自来水,农民以井为天,三五个村才一个水井,农民靠此生活,可水井全部被土掩。
孔子在《易传》中对水井大加赞赏,称赞其养人而不争功,人迁移而自己不动。
亲附于晋国的郑国君主郑简公亲自去晋国讲明他要攻打陈国进行报复。
公元前548年,也就是陈国攻打郑国一年后,郑国派子展和子产攻打陈国。进攻很顺利,三下五除二就打到了陈国的都城,陈哀公带着他的大儿子偃师出逃,路上遇到袁侨,看见袁侨坐在马车上,便说:“带着我。”
“不行。”袁侨果断拒绝了陈哀公的请求,说:“我还得去巡逻城市的防卫呢。”
君之命令,公然反抗。如此大逆之罪,间接反映陈哀公在大臣眼中并无威信,可见其治国能力比较平庸。
三
陈哀公不算是个坏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好人。
陈国军队在郑国土地上大施残暴,或许是将领使然,而陈哀公也对将领管控不力。
被袁侨拒绝后,路上又碰到一人,此人便是贾获。
遇到贾获时,他正赶着马车,马车上有他的母亲和妻子,匆忙向城外逃命。
“贾大夫,贾大夫,别走,寡人还没走呢。”陈哀公叫住了贾获。
“请主公上车。”贾获看见陈哀公带着两个儿子如丧家之犬,就主动将马车让给了陈哀公。
陈哀公上车后,觉得不好意思,就邀请贾获和母亲一同坐车,被贾获拒绝。
贾获拒绝时,用了不详一词。
不详,就是不适合。为什么不适合?今人杨伯峻注释称:男女有别。
男女之别为大伦,同一马车,不适合,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君民有别。
虽在逃难之中,君臣之大伦亦不可废,所以不适合。
陈哀公乘着马车而去,贾获和妻子一并搀着老母亲离开。
最终的结果是陈哀公和贾获一家都幸免于难。
将马车让给君主,这是臣之大义,是为忠;搀着母亲离开,不离母亲之身,这是人子大义,是为孝。
忠孝两全矣。
四
今人对贾获让车颇有争议。
凭什么让领导先走?
在《孟子》中,孟子的弟子万章疑问孔子是否有好功名之嫌疑,例证是君主召见孔子时孔子不能马车驾好就几欲先走。孟子给万章解释说:“是因为孔子有官职在身。”
官职在身,以君命为先,所以,担任着陈国官职的贾获只能将马车让给君主。
袁侨不让,纯属个人原因,操守不够,未尽到人臣之气节。
子展和子产攻陷陈国都城后,为了避免军队对宫城的侵扰,两人亲自把守宫门。
陈哀公委托袁侨去向子展和子产说情,愿意将代表国家形象的祭器贡献出来,表示降服。
袁侨还带去了大量的财物。
陈哀公在朝廷上穿着丧服,命令手下人分成两列捆绑,等待胜利者的发落。
子展看见陈哀公,跪拜并向哀公敬酒,子产清点俘虏人数后,命令军队退出了。
子展的这个行为,符合礼仪。因为虽然战争胜利了,但他只是臣子身份,见到君主身份的人,要跪拜的。
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孔子对其多次赞扬,从此次攻打陈国,可见一斑。
由此,贾获让马车,是义之必然。
五
贾获让马车而不让身,是因为孝顺使然。
让身,就是不管老母亲死活,丢下不管,献身为君主卖命。
孟子的弟子桃应曾经问孟子:“舜如此贤良,如果他的父亲杀了人,会让皋陶去抓吗?”
皋陶是舜时期最为公正的司法官员。
孟子回答说:“舜自然不制止皋陶,但是舜会偷偷将父亲偷走,然后逃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
孟子的意思是匡正天下是皋陶之职,不制止皋陶,是君臣之义。窃父而逃,是孝心使然。
按照舜的做法,贾获在君主和母亲之间的忠孝选择上,非常合宜。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孙建军主编,2017年1月第一版,P347。
2.《左传译注》,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4年9月第十次印刷,P639、P800。
3.《春秋榖梁传译注》,承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5年1月第八次印刷,P578。
4.《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一版,2015年7月第15次印刷,P247、P268。
5.《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三版,2015年10月第15次印刷,P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