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在陈国绝粮被饿一事,钱穆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写错了。
司马迁说吴国攻陈,楚国来救陈,对垒于城父这个地方。楚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就派人来接孔子。
陈国和蔡国的大夫觉得这事对他们不利。
“孔子在咱们两个国家的时间非常长,咱们曾经的做法经常不合他的心意,如果他被楚王聘用,不会给咱们说好话,那到时可就有苦果子吃了。”陈蔡两国的大夫嘀咕着。于是他们私自发兵将孔子困住,不让走也不给粮食。
这一过程,就叫孔子陈国绝粮。
这是司马迁说的。
钱穆驳斥的理由有四点:一是据他考证,当时的蔡国已经归属于吴国,在吴国的帮助下,已经将都城迁移到州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台县。国已消失,何来大夫之说?二是当时的陈国和楚国关系和睦,是一派,蔡国和吴国是一派,蔡国和陈国是仇敌。既然是仇敌,两国大夫怎么合谋?三是当时既然楚王见孔子心切,在战争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陈国大夫怎敢劫持楚王的意中人?四是楚国地界和陈国地界相搭,楚王要是真派人接孔子,孔子会像司马迁所记载的那样饿好几天吗?
钱穆的观点是孔子在陈国绝粮,不是因为陈蔡两国大夫使绊,而是在吴陈两国战争之际,为了躲避兵祸而离开陈国,半路上因为兵荒马乱一时没有粮食而已,或者是在陈国被吴兵包围而无粮而已。
一句话,陈国大夫和人民并不是有意饿孔子。
一
相反,陈国上下待孔子不薄,否则孔子也不会两次来陈,居住四年之久。
大家对孔子都佩服得不得了,有两件事证明了孔子的学识。
第一件:某天,有一只隼鸟被箭射中死在了陈惠公的厅堂上。那支箭是楛木做的箭杆,石头做的箭头,长一尺八寸,陈侯及手下都没有见过这种鸟和这种箭,就差人拿去请教孔子。孔子看了后说:“鸟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箭是肃慎氏的箭。”他说:“在你们陈国,应该有这种箭。”
陈侯不信,就派人到府库去寻找。果然找到了同样的箭,只是府库的那支箭箭杆的末端标有“肃慎氏贡楛”字样。孔子解释说:“周武王将商朝推翻之后,也顺带将边疆的少数民族给平定了,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贡品,肃慎氏的贡品是箭,周武王将箭赏给了大女儿,而大女儿嫁给了陈国开国君主妫满,所以你们这有这种箭。”一席话,说得大家惊叹不已。
第二件:某天,陈国国君陈湣公陪着孔子郊游,路上听见行人说鲁国发生了火灾,连鲁国君主的宗庙都给烧了。孔子听到后,随口说:“应该是路桓公和鲁僖公的宗庙。”
陈国国君问:“为什么是他俩?”
孔子回答说:“德行好的人,连老天都会保护;德行不好的人,连自己的宗庙都守不住。”
这话说得好玄奥啊!
后世许多人认为,孔子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说的。
三天后,鲁国有使者来陈国。一问,鲁桓公和鲁僖公的宗庙果然被烧了。
这一下,陈国国君对孔子佩服得不得了。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国君身边,是庙堂之上的事情,连国君都敬佩孔子,何况百姓,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二
孔子在陈国还救过老百姓。
陈湣公建设陵阳之台,因为工程进程缓慢,陈湣公杀几个监工以儆效尤,孔子知道后就谏言制止。
“周文王修建灵台的时候杀人了吗?”陈湣公问。
“没有。”
“那怎么督促老百姓干活?”
“不需要督促呀,老百姓给周文王干活,就像孝子给父亲干活那样积极。”
孔子以仁政劝说陈湣公,陈湣公觉得有道理,就将那几个监工给放掉了。
今人张进贤先生在其著作《陈国史》中引用《孔子家语》言陈湣公杀人是因为工程即将竣工,杀生以祭天。因为没有从《孔子家语》找到相关出处,所以不从“杀生以祭天”之说。
在《孟子》里,梁惠王祭祀时不忍杀一头牛而换成一只羊,仁心可见一斑。所谓杀生以祭天,应该是杀牲畜而非人。齐宣王与陈湣公相距时间不远,几十年而已,祭祀礼仪应该差别不大。
关于百姓乐意为周文王建造灵台之事,在《孟子》里亦有记载:孟子引用《诗经》诗句,说周文王开始建造灵台时,老百姓都来干活,齐心协力,很快就建成了。灵台建成后,是什么景象呢?
动物安详地寻找食物,鸟儿拍打着翅膀嬉闹,老百姓随便出入,享受着灵台带来的乐趣。
不管怎么说,孔子救下监工姓名,老百姓感激他的德行。
孔子在陈国并不是高高在上。
今天的周口市商水县固墙镇,古之称为互乡,孔子在这里接见了一个小孩。据传,互乡的人不太好沟通,曾被孔子批评过。弟子们见孔子接见一个互乡的小孩,十分不解。孔子解释说:“我们要看到别人的进步,不能以老眼光看别人,这个孩子穿着整洁的衣服来拜见我,符合礼仪,我有什么理由不见呢?”
应该说,孔子在陈国是很亲民的。当然,陈国的国民遭受过他的鄙视。
楚国攻打陈国,陈国的城西门被打坏,楚军命令并监视陈国进行修整。子贡赶着马车载着孔子从此经过,孔子坐在马车中纹丝不动,让子贡非常费解,忍不住问:“老师,您讲过,经过其他国家城门的时候,如果城门口有三个人,就得下车,如果有两个人,就要起身表示敬意。现在城门口这么多人,你怎么一点敬意都没有呢?”孔子说:“这是有原因的。国亡而不知道耻辱,是不智;知耻而不争,是不忠;国亡而不为国家献身,是不勇。所以,我不表达敬意。”
这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思。
这一典故就是“过而不轼”。轼,是指马车车厢前面的横木。
孔子对陈国百姓怒其不争,应是“恨之切,爱之切”。
三
孔子对跟随着读书的弟子们也不甚满意。
《论语》上记载孔子的原话:在陈蔡两国跟着我的学生,现在都不在身边了。
去哪了?
应该是在孔子绝粮时饿跑了。
《孟子》曾记载,孔子在陈国对弟子不满的感受——孔子特别想念他在鲁国的那些弟子们。
为什么?孟子给出的原因是孔子在陈国没有遇到行中道的人士。
所谓中道,就是不过不及,居中,适度。
“中”是儒家精神的核心之一。“庸”是指平常、平凡,不突兀。合起来,就是适宜、平常。
也有对“庸”不同的解释。《周易》上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之说,这里的“庸”,就是日常的意思。
《论语》也记载孔子的话:不得中行而与之。结合孟子的话,孔子这话应该是在陈国时提出来的。
所以,孔子在陈国的最大收获就是总结提炼了“中和”思想,而这一思想,是“中庸”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史记(评注本)》,岳麓书社,韩兆琦评注,2012年10月第一版,2016年6月第14次印刷。
2.《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一版,2015年7月第15次印刷。
3.《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第一版,2015年10月第15次印刷。
4.《孔子家语》,中华书局,王国轩、王秀梅译注,2011年3月第一版,2015年12月第4次印刷。
5.《陈国史》,张进贤、张继华编著,海天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