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2年11月10日
第07版:文化周口 PDF版

“文脉周口”系列历史人物之戴妫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黄献

从古至今,送别诗中公认的翘楚是《诗经·邶风》里的《燕燕》。以比兴手法叙述两人离别之情,读之令人感伤。

所谓比兴手法,按照朱熹的说法,比是指以其他的物体来比作眼前的物体,兴是借住其他的物体而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被送别的人往南行,如同燕子回巢,所以以燕子作比喻。

被送别的人是戴妫。

戴妫是厉妫的亲妹妹,戴妫的姐姐厉妫嫁给卫庄公,戴妫是陪嫁。厉妫生儿子孝伯,但孝伯夭折了,戴妫为卫庄公生下公子完和公子晋。

那个时候,诸侯有“一聘娶九女”之礼仪,一女出嫁,其亲妹妹要陪嫁。

卫庄公去世后,戴妫的儿子公子完被立为国君,是为卫桓公。

卫庄公的宠妃还为卫庄公生有一个儿子州吁,州吁比公子完年幼。

这个人不是好人。

卫庄公有个大臣叫石碏,石碏见州吁残暴骄妄,就谏言卫庄公多加管教。

卫庄公听不进去。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关系比较好,两人经常一起玩,连吃饭睡觉也经常在一起。石碏警告儿子:“州吁将来可能会祸国殃民,你最好不要接触。”但石厚不听。

卫桓公继位后,石碏见卫桓公为人宽厚,觉得有州吁伺机在旁,早晚会出祸乱,就找个理由告老回乡了。

卫庄公已经去世,州吁依然为非作歹,卫桓公对其加以训斥,其内心多有怨言。

“咱们干脆将卫桓公杀掉,你来当国君。”石厚对州吁说。州吁一直就有忤逆之心,立即同石厚商议弑杀之计。

当时,侍奉周天子周平王去世,新天子周桓王继位,各诸侯国都去周朝吊贺。石厚摸准了卫桓公的行程之后,对州吁说:“明早卫桓公要去周朝,你可以在行馆西门设宴以饯行,到时趁机杀掉,我会带着五百兵丁埋伏在西门外。”

州吁依计行事,将卫桓公接到行馆。酒过三巡,州吁向卫桓公敬酒时说:“君主为国操劳,辛苦了。”

卫桓公一饮而尽,然后端杯回敬州吁,州吁佯装不小心,翻手打掉了酒杯,然后慌忙躬身到地上擦拭。

卫桓公命人再送来一个杯盏。州吁趁卫桓公不注意,偷偷溜到卫桓公的身后,抽出卫桓公的佩剑,一剑刺透卫桓公的胸膛,卫桓公瞬间倒地不起。

随从们抗议,见石厚带领五百兵丁冲进来,觉得寡不敌众,只好束手就擒。

统一对外的说法是卫桓公暴毙身亡。

州吁继位为国君,卫桓公的同胞兄弟公子晋连夜逃亡邢国,戴妫回娘家陈国,为她送行的是庄姜。

州吁之乱是春秋弑君第一案,弑君就是从州吁开始的,当年是公元前719年春天。

庄姜是齐国的公主,是历史上第一位大美人,有多美,且看这几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人为感念庄姜的贤惠而创作诗歌《硕人》,这是其中的几句。

庄姜红颜薄命,运气不济,嫁给卫庄公之后,因不能生育而无子。作为君主明媒正娶的嫡妻,没有儿子,是大过。

这种情况下,卫庄公又从陈国娶妻,源于此,戴妫才出现在卫国后宫。

因为无子,庄姜不受卫庄公待见。

按照宋朝儒学大家朱熹的观点,《诗经·邶风》里的《柏舟》就是庄姜写自身处境的作品。

庄姜自喻是用柏树做的舟船,美丽而又坚固,但无夫君欣赏;娘家的兄弟无法依靠,内心的委屈也无法向他们诉说;小人太多,都在背后叽叽喳喳,可怜自己无法展翅翱翔。

戴妫的到来,舒缓了她的焦虑。

戴妫生下公子完,看庄姜无子,答应将公子完过继给庄姜,在庄姜所在的宫内生活。

即便戴妫非常懂大局,但亲生母亲愿意主动送子给他人,也不多见。

在与戴妫的地位对比上,庄姜是高于戴妫的,她主导,是符合逻辑的。

这些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推测。但史书明确记载:庄姜将公子完视为己出。应该说,庄姜的仁心,让戴妫放心。

公子完是两人共同的儿子,一个是生母,一个是养母。以此为缔结,两人关系日趋紧密,成为知己,相互欣赏,成为精神伴侣。

所以,卫桓公,也就是她们嘴中的公子完被弑杀后,戴妫回陈国,庄姜才如此惜别。

朱熹也认为,《诗经·邶风》里的《燕燕》就是庄姜所创作的。

如此说来,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燕燕》感情之饱满,如果不是作者本人的感受,谁又能如此热烈?

《燕燕》全诗内容如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作者看到燕子在双双飞,参差不齐忽闪着翅膀,自己送人到城郊之外,眼看着故人远去,不由得泪如雨下。

作者看到燕子在双双飞,忽高忽低地相互追逐,眼看着故人的身影消失在远处,不由得婆娑着双眼驻足远望。

作者看到燕子在双双飞,上上下下呢喃对语,自己站在她远行的方向张望,看到的是白茫茫一片,想着日后再也不能相见,顿时觉得思念之苦。

作者感叹戴妫是个特别值得信任的人,称赞戴妫诚实而聪明智慧,脾气温柔而处事谨慎,感叹戴妫对其“不要忘记先君卫庄公对您的关爱”之劝勉,特别能感动自己的内心。

朱熹认为,仲氏是戴妫的字。古代人的名字有三个字:名、字、号。

名是父母起的,字是在成年之后起的,号是自己起的。

今人程俊英将仲氏解释为二妹,是根据古人“伯仲叔季”的兄弟姊妹排序来解释的,戴妫是厉妫的妹妹,排行老二,为仲,称其仲氏,也说得通。

另外,程俊英将“归”解释为出嫁,将此诗歌当作是送嫁诗,不像朱熹那样,将其看作是庄姜送别戴妫的诗。

“归”字,除有出嫁之意外,还有回家的意思。古代女子出嫁,之所以为归,是因为女子要以婆家为家,出嫁等于归家。按照这个说法,出嫁之前,那都是在娘家寄养了。

大儿子公子完被弑杀,小儿子公子晋流亡他国,戴妫在卫国已无依靠。残暴之人州吁为国君,说不定还有杀人之祸,不如干脆回娘家陈国。因此,汉朝经学家郑玄注释称,此次戴妫去陈国为大归。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称,所谓大归,就是一去不复返,再也不回来。所以,视戴妫为知己的庄姜才如此伤心。

戴妫归陈后,生活如何,史料未记载,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应该和戴妫有关。

公元前719年春天,州吁杀为卫桓公公子完,到了九月,州吁就被卫国人和陈国人联手杀掉了。

当时,戴妫应该刚到陈国不久。

州吁平日残暴,不能取信于民,民众对其并不拥护。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州吁问石厚。“最好的办法是去见周天子,只要周天子认可了,老百姓就会拥护。”石厚说。

“问题是周天子不认可我啊。”州吁说。

“现在陈国的陈桓公正受周天子的宠爱,不妨去拜会一下陈桓公,让他帮忙进言。”石厚说。

那几年,卫国和陈国关系很好。州吁上台后为了显示卫国国威,还陪石厚带领军队去进攻郑国。

陈国也派兵支援了卫国。

石厚打赢了一仗就班师回朝。州吁不解,石厚对他解释说:“郑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咱们的目的不是欺负郑国,而是帮你树立国威,现在赢了,见好就收。

州吁觉得石厚是个高人。

石厚又出主意拜会陈桓公以求见周天子,州吁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令人疑惑的是,石厚为何出此主意?他难道不知道公子完是陈国的外甥吗?难道不知道戴妫已经回陈国了吗?虽然对外宣称卫桓公是暴病身亡,但是戴妫会在陈侯面前说实情呀,石厚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面?

只有一个解释:石厚大意了。

石厚陪同州吁到陈国去,他们刚一启程,石厚的父亲石碏派出的心腹也已启程。这个心腹带着石碏的绝密信,绝密信上面写着:卫国地方狭小,我年事已高,没有能力为卫桓公除掉逆臣,卫桓公不是暴病身亡,而是被逆臣杀害,石厚和州吁这两个就是凶手。

陈侯得到绝密信后,遂定下了围捕计划。

石厚和州吁一进入陈国都城就被抓起来了。为了显示对卫国君臣及百姓的尊重,就差人会知石碏,请石碏召集卫国旧臣商议如何处置州吁。

九月份,卫国派人前来,直接杀掉了州吁。对于石厚,石碏派出家臣去陈国斩首。石碏这一举动,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来源。

据说,联手陈国杀州吁,除了石碏之外,还有庄姜的努力。

厉妫也与戴妫一起回到了陈国。

《顺治本》记载:陈有二妫冢。

陈,就是今天的周口市淮阳区。

按照《顺治本》的记载,有三处冢皆名为双冢,一处在城东南十里,两冢相连;一处在城西十里,但只有一个冢,为何叫双冢,不知道原因;还有一处在城南十余里处,有双冢。

三处之中,哪处是戴妫灵魂的安放处,不可考。

庄姜之贤惠,被卫国人写诗以记之,而庄姜称赞戴妫“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阵地人,应该以记之。

斯人远去,温淑贤惠之精神永存。

参考文献:

1.《诗经译注》,程俊英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2016年4月第七次印刷,P28、P59。

2.《诗集传》,朱熹注,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一版,2016年5月第十次印刷,P23。

3.《顺治本校注》,温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版,P27、P220。

4.《左传译注》,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4年9月第十次印刷,P13、P18。

5.《春秋公羊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4年8月第九次印刷,P23。

6.《春秋榖梁传译注》,承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5年1月第八次印刷,P21。

7.《史记(评注本)》,岳麓书社,韩兆琦评注,2012年10月第一版,2016年6月第14次印刷,P547。

8.《中国历史年表》,柏杨著,海南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34。

2022-11-10 “文脉周口”系列历史人物之戴妫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85368.html 1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