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第06版:文化周口 PDF版

“文脉周口”系列历史人物之沈郢

游钓于颍河之滨的君子

□黄献

古之君子,出来做官,进入仕途,彰显于朝堂之上,我们称之为入世。

入世,顾名思义,就是积极地进入到世界大众之中,尽自己之力,为世界大众作贡献。

如果说不愿意入仕,藏于芸芸众生之间,乐于山林之趣味,这样的君子,是为隐士。

公元前三世纪,在颍河之滨,就有这样一位隐士,其名为沈郢。

沈氏是以国为氏。周朝早期,曾有沈国。

关于沈国的立国之历史,在《沈子它簋》出土之前,一直都认为是周文王第十一个儿子季载的封国。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周武王将商朝灭掉之后,为安定天下,立即止戈,分封功臣、同族以及尧舜禹及夏商之后。但是,季载因为年幼而没有分封。

之前一直传说,虽然季载没有分封官职,但是封的有食邑。食邑就是沈国。

所谓的食邑,就是这个地方的百姓要供养季载。

上世纪三十年代,《沈子也簋》出土,簋上有铭文,郭沫若解读后认为,该簋的主人沈子名“也”,是周公的曾孙。著名文献专家杨伯峻也持同样观点,其在《春秋左传注》里也说:簋主人沈子是周公的曾孙,其父始封于沈,沈子继承父封,然犹秉承其大宗周公。自此,沈国的立国来源算已清晰。

关于沈国的地理位置,虽有多种说法,但其范围都集中在今天的安徽阜阳西北120公里、河南沈丘老城镇、安徽临泉县这3个地方之中,靠着颍河。由此可知沈国的大致范围。

沈国的级别并不高,是子级别。周朝的侯爵分为五种:公、侯、伯、子、男。能封为公,都是忠臣,比如周公封在鲁国,姜太公封在齐国;封为侯的,同宗亲的人比较多,也有外姓的,比如舜的后代妫满封在陈国。在孔子著的《春秋》中,沈国出现过六次,每次孔子都是称之为“沈子”,充分说明沈国是“子”的级别。距离沈国不远的还有一个许国,其是“男”级别,孔子称之为许男。

沈国是一个小国家,级别低,地盘小,没有实力,这就决定了许多时候需要看大国的脸色。孔子记载的公元前624年那场战争就是沈国在大国之间夹缝生存的典型表现。那一年,晋国带领着宋国、陈国、卫国、郑国一起攻打沈国。沈国这等弹丸之地哪能经得住联军的火力,大败,沈国民众四处逃散。

而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沈国投靠了楚国。

投靠楚国,挨晋国的打;如果投靠晋国,是不是要挨楚国的打?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当楚国的小弟,就得听楚国大哥的话,大哥说要攻打吴,就得舍命跟着上,哪怕是大哥在管闲事。

齐国大夫庆封曾经篡权谋乱,出逃之后先是逃到了鲁国,鲁国不肯接受这个小人,他又投奔到吴国,吴国却以礼相待,还给庆封一个封地。吴国的做法,被楚国的国君楚灵王认为侵犯了齐国国君的权威。

如此忤逆之人,还以礼相待,啥意思嘛?

于是楚灵王就召集蔡国、郑国、许国、沈国等一干小兄弟在一起商量,公元前538年7月,他们组成联军攻打吴国,将庆封诛杀。

沈国参加这种战争的结果就是:被吴国记仇。公元前519年,吴国“回敬”沈国时毫不留情。

国小则无话语权。

公元前506年,鲁国召集一大帮子国家进行会盟,商讨攻打楚国的事情。沈国也被通知。但沈国一直是以楚国为大哥的,参加讨伐大哥的会肯定不合适,就没有来。沈国的缺席激怒了与会的国家,他们在攻打楚国的同时,就把沈国也捎带上了,蔡国的一个叫公孙归姓的人直接将沈国灭了。

沈国当时的国君叫沈子嘉。公孙归姓抓到沈子嘉后,带回了蔡国,蔡国把沈子嘉给杀了。

从此,再无沈国历史。沈国的后人以国为氏,沈氏开始出现。沈郢就是沈国的后人。

古代隐士很多,孟子曾经说,伯夷隐居在北海海边,姜太公隐居在东海海边。

这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

孔子在泰山游玩时也曾遇到一个令他惊叹的人。其人名叫荣启期。

当时,荣启期穿着补丁满身的衣服,用一根破旧的绳子做腰带,一边走一边谈着琴唱着歌。

孔子觉得奇怪,就拦住问:“先生,您看上去非常贫穷,为何还这么快乐呢?”

荣启期回答:“我的快乐有很多原因呀,我给你说最主要的三条吧。第一,天生万物,唯有人最尊贵,我被生成了人,是不是应该很高兴?第二,在人类中,男女有别,男比女尊贵,我被生成了男的,是不是应该很高兴?第三,有些人还没出生就死亡,有些人出生后未成年就死亡,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五了,是不是应该很高兴?贫穷,难道不是读书人的固有状态吗?死亡,不是人的必然结果吗?我以读书人的固有状态去面对人的必然结果,这需要忧愁吗?”

没毛病。

除了那句对女性的歧视之外。

孔子也觉得他说得好,感叹说:“这真是一个能够自我宽慰的人。”

这种人,没有官职在身,没有荣华富贵,却能怡然自乐,闲情于山野之间,就是隐士。

能够称之为隐士,是有前提的:必须是有才能的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必须是士大夫之人。

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区别有六个方面:说话上不会信口开河;举止上不会轻浮;操守上不会无耻;富有德行;不会因为利益放弃自己的原则;能够安定内心。

士大夫学习的目的是治理国家,让老百姓享受其智慧带来的利益。但是,如果碰到不甚贤明的君主,他们的主张行不通时,就会选择离开朝廷,而隐居在乡野之间。

自己的主张不能被认可,就应该离开朝廷。这是儒家一贯推崇的观点。

孔子的弟子樊迟曾经问孔子:“鲍牵在侍奉齐国国君时,兢兢业业,非常辛苦,应该已经做到忠诚了,为何还要被砍掉双脚,这样的国君是不是太昏庸了?”

孔子回答:“古代的士大夫,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昏暗就隐居起来。鲍牵呢,在混乱的朝廷里做官,也不考虑君主是否贤明,以至于遭受刑难,还不如向日葵呢,向日葵还知道保护自己的脚呢。”

鲍牵是著名贤人鲍叔牙的曾孙。

向日葵绕着太阳转动,从科学的角度,是为了得到更充分的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在这里,孔子将其看作是对自己脚的保护,这种新解也蛮有意思。

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刊印的《陈州府志》记载沈郢:

有高行,秦征为相,不就,作沈亭于颍水之滨,游钓终身。

高行,是指高的德行和技能。通俗地说,高水平的人。

沈郢在当时还应该是个闻人。所谓闻人,就是声名隆达,传于四方的人。否则,秦国怎能知道?

但是其事迹不可考。

秦国给予的职位是国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是抱关击柝之可有可无的职位,但其却不为所动,除了其淡泊名利之外,会不会有其他原因?比如生长于中原大地的沈郢会不会觉得喜于侵城略地秦过于残暴?

不可知。

历史容不得猜想和假设。历史尊重了他,既然他愿意隐逸,垂钓于颍河之滨,为避风雨而修建小亭子,历史也就记载了他修亭与垂钓之事,其他事都没记载。

在悠远的战国时期,有一老者披戴着蓑笠悠然地坐在亭子里钓鱼,从古钓到今。

参考资料:

1.《中国历史年表》,柏杨著,海南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P73。

2.《春秋榖梁传译注》,承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015年1月第8次印刷,P696。

3.《春秋公羊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P265、P508。

4.《左传译注》,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014年9月第10次印刷,P348。

5.《史记(评注本)》,岳麓书社,韩兆琦评注,2012年10月第1版,2016年6月第14次印刷,P495。

6.《孔子家语》,中华书局,王国轩、王秀梅译注,2011年3月第1版,P196、P485。

7.《春秋》,孔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孙建军主编,2017年1月第1版,P214、P367、P400。

2022-11-15 “文脉周口”系列历史人物之沈郢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85912.html 1 游钓于颍河之滨的君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