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桌子上放着一封带有儿子出差地邮戳的信笺,面对素雅的信封和信纸,久违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
仔细回忆,我发出的最后一封信距今有20年了。
20世纪中末期,交通不如现在发达,互联网还没普及,人们习惯于用书信进行交流沟通,同学、邮友、笔友之间多是书信往来,书信格式、折叠信纸的形状、信封和邮票的讲究能体现两人之间情谊的深浅程度,邮友们甚至细致到连邮戳都有特定的意义。
我收到人生的第一封信时还在上小学。因为同桌转学到城里,分别时我送给她一本薄薄的笔记本作为纪念,相约到了新学校给我写信。一个月后,终于等来了属于我的第一封信。稚嫩的字体、简短的内容,让我在思念的同时向往看外面的世界,也体会到了收信、拆信、读信和一笔一画写回信的美好感觉。
从此,书信作为传递感情的媒介走进了我的生活。
记忆中,我觉得最轻松愉快的信,是和发小之间的书信来往。高中毕业后,我们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书信成为我们之间交流思想、密谈心事的渠道。尽管假期都会在一起,但平时心里有什么想不开的、需要彼此分享的都放在这薄薄的信纸上倾诉,那些年的书信记录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让我感到最难过、最痛苦的信,是初中时妈妈写给我的“遗书”。当时,妈妈由于不堪重病,怕有不测就事先给我留下一封信。当偶然看到那几张带着泪痕的叮嘱,我脆弱的心就被撕裂得疼痛难忍,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得昏天地黑。从此,我多了个心病,特别是妈妈几次晕倒在讲台上,被送往医院后,真担心妈妈会突然离去。也许是上天垂怜,在妈妈经历几死几生后,终究没有丢下我,那封妈妈用血泪写的“遗书”也没交到我手上。然而,这封“遗书”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和秘密。从那时起,我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包容,学会了让自己更像大人一些。
“那年的雪下得很大,人民公园里湖西岸的蜡梅已经盛开,我与闺蜜相约于冬月之下,踏着没膝的雪赏梅。空气中弥漫的梅香和‘驿寄梅花’的故事膨胀着我的心绪,在这个雪后初霁的月圆之夜,步高古雅韵,折梅一枝,连同千古佳话一起寄给远方的友人。”这是我写得最浪漫的一封信,也是书信时代我发出的最后一封。
20年过去了,科技飞速发展,便捷的通讯方式层出不穷,电话、BB机、手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聊天室、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微信、语音秒回,抖音、视频即时展现,亲情、爱情、友情的瞬间连接,让“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浪漫之谊;“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的故事都封存在历史的时光里,书信这带着墨香、温度和各种情绪的交流媒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阅读着儿子远方的来信,让我回想起曾经的书信年代,想起当年写信时的激动,倾诉时的酣畅,送信时的释然、等信时的渴盼……
此刻,我端坐于桌前,铺开信纸,在这个清冷的午后,透过笔尖找回曾经的温暖,提笔写下:“你好,见字如面……”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