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第07版:铁水牛 PDF版

新时期作家的社会担当

——读静言散文《平原深处》

■崔加荣

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区,有着悠久的华夏文明发展史。

改革开放后,和全国一样,豫东平原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阶段,人们经商或务工,每个人都为未来而努力,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许多人告别了乡村,选择到城市里安家落户,村庄成为大家心中的落后地方。

有了钱,有了洋房和汽车等优越的生活条件,一部分人的目光集中在了经济和物质享受上,舆论导向也逐渐被物质生活所占有,从而忽略了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成长,忽略了正在逐步缩小、逐步变弱的村庄。

村庄成了什么样子?处在社会发展的哪个水平?很少有人系统且全面展示农村的真实面貌,即使有,也仅仅是冰山一角,相对于庞大的农村,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近几年来,政府把农民的生活诉求及幸福摆在了第一要位,不断将政策向农村倾斜,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扶贫干部担当了什么角色?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社会和个人炼狱?收到了多少效果?在此社会发展进程的转折点,静言的扶贫题材纪实散文《平原深处》问世了。

静言是个作家,也是一线扶贫干部,全程参与了扶贫工作,对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基层干部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有深入了解和调查。这样深入社会基层后亲临现场参与,为其作品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静言的这本书准确、生动地展示了农村的真实状况,以及大批扶贫干部所经历的苦恼、成功与快乐,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农村贫困和非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以及扶贫工作的伟大成果。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准确、全面。

作为非虚构在场写作的经验者,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角色的表情,每一声叹息,每一个微笑,都来自静言敏锐而富有怜悯的目光。这是一个社会题材非虚构作品的基本要求,这些记录必将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考验,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现实记忆。

“高书记说,大蒜本身可保存,也是生活必需品,老辛的蒜种得也好,不如大家各自买些,也算帮助老辛找销路了。大家帮他分装好,每袋20元钱,比街上价格略高,老辛高兴得合不拢嘴,泪水和着雨水流。”这些关于村庄的活生生的画面,就像一把大锤,一锤一锤砸到读者心上。面对这种鲜活的场景,没有读者会无动于衷,因为这是文学作品的回归,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真理的回归。

说起准确,我想到了一些作者的作品,他们靠小道消息和别人的评论来构建一篇非虚构作品,这是文学创作中很危险的一件事。静言的这本书,每一个称呼、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经过反复比对和反复调查,客观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准确展现了农村和农民的优良传统及落后不足,对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的记录也是不偏不倚,有据有节。

“过分强调个体经济发展的乡村,已经没有凝聚力。即使是党员干部,也没有多大的心思用于乡村事务,每天在附近干些建筑活,若再有些技术,诸如编钢筋、支模板等,收入就更高,每天可以拿到三四百元钱,谁还有心思做这些无用功?”客观公正的描述,让人们更准确了解到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引起人们对三农问题更深层面的思考。

真实感情是一个文学作品打动读者的最重要要素,比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场景描写更加重要,这在静言的作品里得到着重体现,并且作者没有过多描述自我情感,而是尽量用被叙述者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

“我又问孩子们还想要什么书,他们说想要暑假作业。我开心地告诉他们:只要是书籍和作业本,花多少钱阿姨都舍得。但是,我下次来要检查你们的阅读情况。他们使劲地点点头。”

“仿佛看到一位绝望老人挣扎着双手,阵阵寒意袭来。后来,每次路过他家门口,总会不由自主会恐惧。”好的文章就是感情再现,情景还原。读到这里,仿佛身后真有一双大手在挣扎,令人产生很大触动,这就是好文字带给读者的角色共鸣和情感共鸣,这些共鸣来自作者文章里的场景真实效应和真实情感,这也是一个好的作家,特别是一个散文作家需要追求的写作效果。

一个作品,写好一个场景、一件事儿、一个节点,并不十分困难,但要系统全面地写好一个时代,写好一个地区和人文生态圈,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静言这本书,不是巧取一段典型,也不是抽样一个村庄,而是脚踏实地对很多村庄的很多家庭和人物进行深入调研,完整全面地记录村民的物质生活环境,挖掘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生存状态,同时系统展现出扶贫运动的真实局面。另外,作者扎根自己的故乡,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记录,也令本书成为一本极具地域特色的地理文学范本,书里每一章节每个场景、每个人物的每句话都有着很深的原乡地域根系。

海德格尔在文学评论里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唯通过返乡,故乡才可以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我想,不单是诗人,一个小说作者,一个散文作者,都应当立足于家乡或故乡,才能找到自己文字的根系所在。

静言在写这本作品时,遇到很多困难,她甚至想过放弃。但后来她都能从现实的崎岖地面上站起来,继续记录这些经历。

从她的扶贫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里,我感受到了这些经历对她的触动之大,也看到静言写这部作品时的心是虔诚的、诚惶诚恐的。她生怕写错一个字,违背了客观事实,让村庄、让老百姓、让扶贫干部蒙羞,对不起这段伟大的历史。其实,她在散文写作方面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作者。我想,这是一个作家的历史情怀,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平原深处》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历史资料,这些珍贵的记录必将给后人提供宝贵的参考。①8

2022-11-21 ——读静言散文《平原深处》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86349.html 1 新时期作家的社会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