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病毒的肆虐之下很多人都变成了“小阳人”,经过大约一周的“奋战”之后,大部分“小阳人”变成了“阳康”。但事实上,“阳康”之后,并不是说所有的不适症状都消失了,一些人可能做了一上午的家务,下午立马再次“病恹恹”;小跑一会儿,就感觉气喘不上来……还有一些症状比如“喉咙吞刀片”“咳嗽总不停”“鼻子大罢工”等等。
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医理论中早有相关论述,如《素问·热论篇》记载,“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说明早在《内经》创作时代,医家就注意到疾病在恢复期,正气尚虚,余邪未尽,若调理不慎,容易复发,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于六经病篇之后列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在伤寒病后期,大邪已去,病势已减,疾病近愈,但由于气血阴阳未平复,脏腑功能未健旺,或尚有部分余邪未尽,此时若能谨慎起居、节制饮食、禁戒房事、调摄得当,则有助于正气的恢复,从而加速病体的康复。揭示了患者要注意病后调养,预防复发之意。
另外,“阳康”之后,相当一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遗留些“小尾巴”,比如有的人咳嗽,有的人胸闷乏力,有的人食欲不佳,这可能与其本身的某一脏腑平素虚弱有关。中医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而,病后也是一个及时调理的大好时机,治病之道犹如治国领军之道。
治病亦如此,在疾病初愈的康复阶段,患者大多存在病后余邪未尽,正气尚虚,机体阴阳失去平衡,经过治疗后虽病情好转,仍然需要进一步调养,以此来消除邪气在脏腑经络中的余势。
所以说“阳康”之后除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心养神,还可以选择艾灸、拔罐等中医操作及方药来帮助人体恢复正气。膏方是医生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为患者量身定制,兼顾补养与治疗、高效与简便的中药制剂。膏方配伍因人制宜,注重整体,全面考虑患者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因此,膏方可以适合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不同年龄人服用。同时因其以饴糖、蜂蜜等甘补之品作为辅料加工而成,又可发挥调补之功。再加上膏方服用时间较长,也符合病愈形体未复、治须缓图的特点,故认为膏方是“病愈防复”治疗与调理过程中较为适合的一种方式。
(供稿:周口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 高军丽)
本版个别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若涉版权,敬请联系我们邮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