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
月经以每月月经量约30ml~50ml为适中,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月经期表现: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这是由于行经前冲任气血充盛,气血变化较剧,子宫血流量增加,气机易于郁滞的结果。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血瘀,是指血液停积、血流不畅或停滞,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继发变化的全部病理过程。血寒、血热、血虚、气滞、气虚、出血、久病、肾虚等均可导致血瘀,进而发生痛经、闭经、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胎动不安、异位妊娠、产后腹痛、恶露不绝、产后发热、不孕等。若经行有血块,伴有痛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者可辨证参考以下治疗方案:
一、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诊断:痛经,气滞血瘀证。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色黯有块,块下气血暂通而疼痛暂减;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乳胀胸闷,色紫黯、脉弦均属气滞血瘀之征。治法:理气行滞,化痰止痛,治疗可选膈下逐瘀汤。
二、经行乳房胀痛
若经行不畅,血色黯红,有血块,小腹胀痛,伴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者,考虑肝气郁结证,多见于平素肝冲气偏盛,循肝经上逆,肝经气血郁滞,克伐脾胃,乳络不畅,故经行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肝郁气滞,冲任阻滞,故经行不畅,血色黯红,气血运行不畅,故经行小腹胀痛;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则胸闷胁胀;肝失条达,则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象。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治疗可选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
三、经行头痛
若每逢经前、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胸闷不舒;舌黑黯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经行以气血通畅为顺,气顺血和,自无疼痛之疾。头为诸阳之会,因瘀血内停,络脉不通,阻塞清窍,则每逢经行瘀随血动,欲行不得,故头痛剧烈,痛有定处。血行不畅,瘀阻于胞宫,则经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血阻滞,气机不利,故胸闷不舒;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均为气血运行不畅之象。治法:化痰通络,治疗可选通窍活血汤加减。
因此,行经前或经期,月经有少许血块,而无明显小腹疼痛、乳房胀痛、头痛、身痛者,不需药物治疗。若经行有较多血块,同时伴有上述诸症者,可辨证参考上述治疗方案或到医院就诊。
名医推荐:
郭瑞,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妇科学硕士研究生,著名中医妇科专家褚玉霞教授学术传承人。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病、不孕症,盆腔炎、妊娠剧吐、先兆流产、产后缺乳、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妇科疾病。
坐诊时间:周一到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