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
第A08版:文化周口·铁水牛 PDF版

房子的变迁

■王科军

漫步在故乡村中的街道上,望着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思绪不由得回到了40多年前。

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初中生,有一定的远见,他总是说,只要奋斗,生活总会变好的。

“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人们怀揣的朴素理想。上世纪60年代末,我家住的房子是三间土墩瓦房。墙体是七层蓝砖根脚,用胶泥土掺入麦秸和成泥巴,一层一层垛成墙体。我至今还有记忆:土墙体用泥巴垛起来,窗户就是在土墙上留上几个不规则的洞,插上几根木棍,没有玻璃和塑料薄膜的遮盖,任凭风吹雨打。

一个夏天的晚上,刮起了大风,屋顶被树枝砸了个窟窿,雨水夹杂着泥水洒下来,母亲惊叫着把我抱到哥哥的房间。那一夜,我蜷缩在哥哥的被窝里,外面的风声、雨声仿佛是落地的秤锤,砸得我心里发怵。风雨过后,父母爬上高高的木梯,用塑料布和新的瓦片修补着屋顶。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的眼泪总会在眼睛里打转。

随着家里人口增多,三间堂屋不够住了,父亲又在院里用泥巴垛西屋。全家老少齐上阵,从村东边河底拉胶泥垛土墙,一垛就是三四个月。西屋就这样陪伴父亲过了大半辈子。其实不光我家,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土墩房换成了砖瓦房。

我长大后,父母在老家给我建了三间砖瓦房,窗户是钢筋玻璃窗。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告别了父母给我建的三间砖瓦房,到了城里工作。那时,城里的住房很紧张,单位临时给我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做饭的炉灶摆在门外,房子中间拉一块布帘,里面摆一张床,外面摆一张小饭桌,吃、喝、睡,以及招待客人,全在这间小屋。由于房子太小,亲朋好友来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而这一住就是好几年。

后来,我终于分到一套30平方米的房子,顿时感觉空间宽敞了不少。尽管这套房也不大,但我已经很满足了,实现了我住楼房的心愿。

进入21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从土墩房、砖瓦房到单元房,再到如今的高楼,不仅生动而直观地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较好地阐释了亿万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如今,回到故乡,放眼望去,乡亲们大都住上了小洋楼,这些小洋楼错落有致。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卫生室、幼儿园都入驻村里,排排站立的路灯照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大字熠熠生辉。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感慨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才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常常说“这是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已经被历史验证。我想,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的。①8

2023-03-02 ■王科军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94832.html 1 房子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