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启峰/文 刘俊涛/图
人物简介
王跃文,湖南溆浦人,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多次获《当代》《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文学奖;曾被授予“湖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被推为湖南省2010年度十大文化人物;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龙票》《落木无边》《苍黄》《大清相国》等。本次书展推荐作品《家山》。
首届河南周口伏羲书展,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携新作《家山》赴展,引起关注无数。3月5日,王跃文一人乘高铁自长沙来到周口,在周期间,出席活动、现场签售、开展文学讲座,行程安排得极为紧凑。忙里偷闲,王老师接受本报专访,让我们备感荣幸。
眼前的王跃文身材适中、文雅可亲,言谈极有条理,思维极为清晰,很难想象他已经61岁了,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热情,年逾花甲依然写出了54万字的《家山》,好评如潮,成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家山》的地理背景,是我的家乡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那里有座雪峰山……”一口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把话题引向《家山》、家乡。
《家山》写的是中国百年历史风云
问:《家山》刚刚发行两个月,线上线下好评如潮,请您介绍一下《家山》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答:《家山》是一个以我自己家乡为原型、虚构的一个叫沙湾的南方村庄、在1927年到1949年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个时间段只有20多年,但它却映射了上个世纪的百年中国史。这段时期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期间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国共两党关系的第一次破裂,然后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最后到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完全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一直到今天。
小说里写的多是日常生活,春种秋收、男耕女织、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但是透过这些日常生活的描述,你可以看到这20多年间中国的历史风云在沙湾这一片土地上翻卷。那些历史大事件,都有沙湾人的参与, 同时也改变着沙湾和沙湾人的命运。
如果让我一句话来总结《家山》的内容,它写的就是中国百年历史风云以及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家山》表达的是一种沉静抒怀之美
问:《家山》的审美意象是什么?
答: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中国的文化根脉去描述、表述我们中国人。这种写作的意义在于文化是延续的,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写一些本质上的东西,说明我们都是有来路的。
前不久,中国作协在北京召开《家山》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家山》写的是一种大家都愿意恪守的道德,一种斩不断的文化之根:出于善而得到和。和善之美映照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才使得生生不息成为可能,才使得艰辛之中仍然不缺少美好。我很赞同这个说法。我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承担某个单一的功利性使命。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构成,是一个审美过程。《家山》写的是中国人的道德、伦理,也写了当时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土地跟农民的关系,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慢慢地向前发展。小说不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取胜,没有刻意制造什么悬念,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上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湘西南一个普通村庄的变迁。在书中,你会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发型、服饰到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发生变化。看上去点点滴滴、波澜不惊,其实是静水深流的一个表述。
这个小说需要沉浸式的体验,要静静地去读。我想展现的,是一种沉静抒怀之美。
方言俚语入书是为了精准表达
问:《家山》中有许多原汁原味的方言俚语,给读者很奇妙的阅读体验,您是刻意为之还是觉得“本该如此”?
答:所谓的方言俚语,就是古汉语在民间的留存。湘西山区交通闭塞,隔一座山、隔一条河,口音就变了。在创作中,我是自然而然地使用方言俚语,因为它比普通话更贴切、更传神,也更符合人物身份、风俗民情。比如说烤火,我们那里方言叫“揸火”。揸,意思是五指张开。揸火,描述了人围火取暖的状态。这个词比烤火更准确、更传神。
还有,年长者劝诫年轻人“莫犯夜(读亚声)”,也就是“别犯错”的意思。“犯夜”为什么是指犯错误呢?因为古时候有宵禁,晚上你在外面走路就违法。直到现在,在我的老家大到违法犯罪,小到小孩子顽皮闯祸,村里老人还会说“犯夜”。这个词很有传统,也很有韵味。
《家山》第一句:四跛子的阿娘桃香,沙湾人尊她作乡约老爷。这里的“阿娘”指的是媳妇、老婆,书里没有注释,但是你读下去,很容易就知道,“阿娘”就是“娘子”的意思。方言在文学作品当中最有效的处理办法,就是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和情节中重复出现,读者自然就会明白,进而觉得贴切、自然。
故乡雪峰山,是座英雄山、文化山
问:您的家山在哪里?能描述一下吗?
答:我祖籍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跟沈从文是老乡。《家山》里面描写的万溪江其实就是溆水,在写小说时地名不能太实,太实了,虚构空间不大,就像沈从文,他笔下的长河就是沅江,我的万溪江就是溆水。 家乡有座雪峰山,我小说里面写到的齐天界、豹子岭啊,都是雪峰山区的常见景色。
雪峰山是座英雄山。抗日战争的最后一仗就是在我们那里打的,在溆浦一处叫龙潭的地方,日本鬼子的屠刀“哐当”落地,战败投降了。日本人在与溆浦一水之隔的芷江县进行了“首受降”,当地建有纪念碑。为什么在芷江而不在溆浦呢?因为当时芷江有个机场,有美国的飞虎队驻守,交通比较便利。但是最后一仗确实是在雪峰山打的。(“芷江受降”后,中国战区先后在16个地区举行受降仪式,至1945年年底,侵华日军被全部解除武装,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雪峰山还是一座文化山。近年考古界在雪峰发掘出高庙文化遗址,把长江流域的文明史推到了8000多年以前。这一点,溆浦与淮阳很相近,都是历史文化悠久。
我的家乡山水极好、物产丰富,我们那里有句话,“一根棒槌插在地上都会发芽”,那片土地太能生长了。现在我定居在长沙,但是故乡常常萦绕梦里,是她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生活积累。
伏羲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大山
问:您是第一次来周口淮阳吧,对伏羲文化了解吗?
答:确实是第一次来周口,非常荣幸,却神交已久。我知道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氐在此创造了灿烂文明,并长眠于此,淮阳二月二庙会天下闻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山。我写《家山》,意在寻求中国人的道德火种,写的是所有中国人的家山。周口没有山,但是伏羲文化是立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文化大山,我相信,你们一定也会写出自己精彩独特的“家山”。
最喜爱的作家是鲁迅与沈从文
问:对你影响深刻的书籍和作家有哪些?
答:这个书单会拉得很长,简要说,外国作家我喜欢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等,国内整个中国古典文学都是我汲取素养的宝库,近现代作家我最喜欢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家——鲁迅、沈从文。他们的作品我都通读了,有些作品读了很多遍。
问:从《国画》到《家山》,感觉风格变化很大,你的前期作品比较激烈,后期更加平和,是这样吗?
答:我感觉自己的风格没有变,在小说创作上都是写日常生活,只是当年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不一样了。当年写《国画》之前,我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过一段时间,写作时确实有一股郁愤之气在里面,但是产生这种郁愤,还是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画》有人说是“横空出世、十分劲爆”,其实里面没有特别离奇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日常生活来反映人物的挣扎与不甘。生活中不只有腐败与反腐败,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后来我就写《漫水》、写《家山》,更多地关注故土、家国,这也是生活。
问:王老师著作等身,如果让您选择自己三部最满意的长篇小说,您会选择哪三部呢?
答:按时间顺序来说,第一本是《国画》,发表于1999年,也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这篇小说,很多读者朋友认识了我;第二部是《朝夕之间》,题材与《国画》有类似之处,但是自我感觉艺术醇味更浓;第三部是《家山》,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跟我生活当中的熟悉前辈有直接原型关系的小说。为了写这部作品,我筹备了很多年,写作时常常泪流满面,不是我用情太深,而是生活本身很动情。这也是我写作生涯中最为满意的作品。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