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3年03月16日
第A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孙国彦:一个有故事的人

■翟国胜

中等身材,憨厚朴实,内敛少语,平时很少主动与人交谈,总是默默地伏在电脑前或读或看,闲暇时会点上一支烟不声不响地吸上一阵,似乎总在思考着什么……这是孙国彦给人的印象。

一位熟悉孙国彦的朋友告诉我,别看国彦不显山不露水,他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目前,他已在《故事会》《上海故事》《民间文学》等杂志发表了100多篇故事,其中《故事会》发表的就有60多篇。2018年,他还受邀参加了《故事会》杂志社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故事创作研讨会,并被聘为特邀作者。为了多发稿子,他曾两次用不同名字在同期《故事会》上双稿齐发。

“传奇”是如何写成的?这引发了我的兴趣,促使我去了解他、解读他。

孙国彦1968年出生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父母都是农场职工,他是“场二代”。上学时,国彦成绩很好,是班里的拔尖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毕业读中专,早早端上“铁饭碗”,成为国家干部,这是当时许多优等生的第一选择。国彦也是这样。他15岁考上西华师范学校,三年后师范毕业,他回到农场,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谈起走上创作之路的动机,孙国彦一脸苦笑:“我当时之所以要写点文章,就是希望能被认可。那时候,每到学期末,市教育教研部门都会征集教育教学论文和故事。一次,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不足500字的小稿《请勿践踏花朵》,结果因为篇幅太短而被市教育教研部门拒收。我是个倔脾气,不肯轻易放弃,于是就将稿子投到教育界的权威杂志《人民教育》,很快就在2001年第2期发表了。这件事当时在农场学校引起了轰动,极大提振了我的信心,从此我开始不断写点文章,或记叙、或议论,也时有作品发表。2010年,农场举办‘我与黄泛区农场’征文活动。在众多的稿件中,我的《故土之恋》荣获三等奖,被收录在《绿叶对大树的敬意——‘我与黄泛区农场’征文选》里。”

谈及真正意义上的故事创作,孙国彦沉思了一下,娓娓道来:“那应该是从2010年开始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学生手中看到了一本我学生时代常看的《故事会》,感到很惊讶。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这份杂志居然还存在。读着上面的故事,感觉还是那么好玩、吸引人,并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接近,很多故事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影子。于是,我就尝试着写了两篇投过去,但都被退稿了。不过让人温暖的是,编辑很负责任,在退稿信中很认真地说明了退稿的原因。捧读编辑的退稿信,我才知道故事看似简单,其实对作者的构思能力、材料组织能力、语言风格等要求都很高。也是为了挑战自我吧,我不气馁,仍不断地投稿。正应了那句老话‘天道酬勤’,大半年后,我终于在2011年第14期的《故事会》上发表了一则600字左右的幽默故事,题目叫《浪漫创意》。主要讲一个小伙子想给女朋友一个浪漫的生日祝福,于是在威客网(一个花钱打赏请人代劳的网站)广发英雄帖,把女朋友的手机号码发布到网上,请人给女朋友送生日祝福,每条2元。创意是不错,结果却事与愿违,女朋友很快就和他翻脸了,因为她收到的不只是祝福,还有铺天盖地的骚扰短信和电话。”

《浪漫创意》的发表,让孙国彦的信心大增。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伏在电脑桌前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尤其是节假日,别人都忙着出门寻找“诗和远方”,孙国彦却在苦思冥想撰写故事。他在杂志上发表的100多篇故事,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古今中外、山南海北、大事小情、家长里短,但作品基调只有一个,那就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传播正能量。

我问他发表的故事中自己最满意哪一篇,孙国彦挠了一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哪有最满意的呀,都有遗憾之处。”停了一会儿,他很真诚地说:“说实话,我下功夫最大的是《爸爸不是坏人》。故事主要讲爸爸下岗了,一家人生活没有了着落。一次,爸爸带儿子逛超市,他实在不忍心让懂事的儿子失望,背着儿子偷拿了一包儿子最喜欢的零食,结果被店员发现并报了警。好在遇上了一个有温度的警察。为了呵护孩子的童心,这位警察假说是爸爸的朋友,把爸爸叫出去批评教育了一番,了解情况后饶过了他,并且要替他付账。十多年后,儿子考入了市公安局,爸爸为了儿子的成长,鼓起勇气讲了当年那件不堪回首的往事,希望儿子原谅他,做个正直的好警察。但是儿子却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个情景:自己悄悄塞进口袋一包零食,爸爸心疼之余,掏出那包零食,认真地教育他不能偷。”孙国彦还向我讲述了这篇故事问世的曲折经历:这篇故事寄给《故事会》后,责任编辑认为写得不错,但在三审时还是被主编“毙”了。后来,《故事会》和“榕树下”文学网站联合举办征文比赛,孙国彦将这篇故事又投了过去,居然获了奖。再后来,《故事会》要发表部分优秀作品,编辑又联系孙国彦,最终发表了这篇故事。说到这里,孙国彦颇有些自负地告诉我,在故事作者圈里有一个惯常的说法——获奖容易,上《故事会》难啊。

目前,孙国彦在黄泛区农场任职,主要负责本部门的文字工作,大多是写计划、总结、简报、消息等。他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为农场的宣传出力,是场里多年的优秀通讯员。2020年,全国农垦系统举办“圆梦小康”主题征文活动,他写的征文《母亲的退休金》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学习强国’平台还推送了我这篇文章呢。我高兴,一家人也都很高兴。”说到这里,孙国彦情不自禁地笑了。

故事是一种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欢迎的文学体裁,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故事会》历经几代人就是一个明证。我请孙国彦谈谈他心目中“好故事”的标准,他概括了12个字,即“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具体说,就是要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具有一定的新意,故事发展有出人意料之处,作品可读性要强,叙述流畅自然,易于为普通读者接受。

为了心中的“好故事”,孙国彦十多年来业余时间一直潜心创作、默默前行。我请他谈一下从事故事创作最深刻的体会,他说:“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学会斗智斗勇,和编辑斗,和读者斗,想方设法把他们往‘沟里’带,让他们读到最后才拨云见日,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当然,能让读者意犹未尽、拍案叫绝就更好了。很多作品被‘毙’的原因就是,看似写得不错,但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缺少了一种抽丝剥茧、出人意料的阅读快感。譬如有这么一个段子:一男子骑电车带着孩子在路上飞奔,把孩子颠得眼看要掉下来。路人见状急忙喊停。男子停下车回头看孩子,吃惊地问:咦!孩儿啊,你妈呢?这是会写故事。如果老老实实这样写:一男子骑电车带着老婆孩子在路上飞奔,由于跑得太快,老婆被颠下去了他都没察觉,直到路人提醒他,才发现老婆不知什么时候掉下去了。同样一个故事,如果写成这样,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要想写好故事,就不能太‘老实’。要有包袱,也就是结局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听着孙国彦颇有见地的讲述,我脑海里忽然蹦出了一个词——内秀,不由轻轻一笑。国彦貌不惊人,表面上看很不显眼,但很有智慧、有故事,他不就是这样一个内秀的人吗。②8

2023-03-16 ■翟国胜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96377.html 1 孙国彦:一个有故事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