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小诗《静夜思》,仅仅二十个字,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有关唐宋诗的任何选本上都有它,似乎少了它就有遗珠之憾。不仅选它,而且排列在前。
仔细想想,选家真是都长着一双慧眼,因为这诗写得太好了。它清纯、清静、清雅,清到了极致;它客观美、主观美、意境美,美到了极致。我们阅读它、品味它、感悟它、欣赏它,一定要静下心,不能性急,不能浮躁。否则,你感受不到它的原汁原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如霜,纯净、干净、清纯,这是美,咱们常听人说“月光如水”,倒也贴切,倒也不乏纯净、干净与清纯 ,但还是不如李白的“月光如霜”用得高明,因为“霜”比“水”要寒些许、凄些许,况且季节性更明显——这首小诗应该写在霜秋。这两句是写景,客栈寒秋月色明亮的夜景。这景也太美了,可惜它美得不是让人心醉,而是让人心碎——果然,它勾起李白的思乡之情了。
这两句没什么难懂的,但也务必小心,弄不好就会理解偏差,望文生义。比如“床”就不能当只供睡觉的床理解,无论说是单人床或双人床都是不恰当的。客栈当然有供客人睡觉的床,但这里的床应该当坐具讲更恰当,一种长方形的可坐可躺的既可作凳又可作床的坐具,也就相当于躺椅或躺凳那类东西吧。如果只当床去理解,李白躺上去,两眼向上,就只能看到天花板,而看不到地上霜了,这样就不合情不合理了。要知道,古代的小客栈可不同现代的宾馆,为简约起见,床的功能也就委托给坐具了。还有一个“疑”字,不能当“怀疑”理解。李白怀疑什么?他怀疑月光是霜吗?这解释不通啊。想想,怀疑应该作“好像”讲。明月光好像地上霜,是个比喻,本体“月光”,喻体“霜”,比喻词“好像”,意义畅达,合情合理。
今晚的月光多么明亮啊!想必李白有些激动了,激动得有些坐不住了,于是,他离开了坐具,从客栈的屋里走到屋外。也许李白太钟情于月光了,我留心一下,在唐代的诗人里面,写月、月光的诗句,当数李白的最多,比如“举杯邀明月”,比如“落帽醉山月”,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太多了,不胜枚举。李白走出客栈,他“举头望明月”,他想家了,他“低头思故乡”了。“思”字应该是所谓的“诗眼”。诗眼者,主旨也,肯綮也,点睛之笔也。这个“思”与题目中的“思”相呼应,既照应又强调、深化——诗人思念故乡亲人了。李白思故乡,静夜思、低头思。为什么“静夜思”呢?白天不可以思吗?夜不静不可以思吗?当然可以,但仔细想想,李白是诗仙,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诗人,道教讲究“虚静”,静则生慧,静夜里思故乡岂不是更自然、更深刻吗?还有,为什么“低头思”呢?这可能是李白好长时间没回故乡了,乡情郁积得太久了,所以他有了沉重感,沉重得只能低头了,远没有送别他的好友王昌龄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那般浪漫的情调了。
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浪漫,表现之一是他的诗句中多有夸张。比如同是写愁思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等夸张句,可是,纵观他这一首小诗,找不出一点夸张来,每一句都写得实实在在。
这首小诗空灵、爽朗、利落,正像前面所说的清纯、清静、清雅,清到了极致,就有些“仙味儿”了,让人一读便知它就是诗仙的作品。如有不信的话,请你也沉下气、静下心,细细地感受一下它的真味吧!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