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古有商鞅徙木立信,今有马刚一诺千金。马刚,男,汉族,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农民,河南省项城市官会镇李泗坑村人。1999年,曾多次获得多项武术冠军,在香港当教练兼武打演员、拿着百万年薪的马刚心系慈善,为了一群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明天,决定回到家乡创办“农民工学校”,资助2000多名困境儿童和880名孤残儿童完成学业;为了兑现自己对一群孩子、一位古稀老人和一群农民工兄弟的三个信诺,他先后为吴丽等多名留守儿童寻找“失踪”的妈妈;坚持十几年春节到他资助帮扶的特殊家庭走一走、看一看,做到再难也不欠他学校教师和手下农民工一分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含义和重量。
办学校为留守儿童寻亲
12岁时,因家庭困难,马刚到少林寺习武,勤学苦练12年。其间,他曾3次获得全国武术冠军,并随武僧团出访过美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后来,马刚到香港谋求发展,当武术教练、拍电影,年薪百万港元。一次返乡探亲时马刚发现,家乡的一些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长年得不到父母疼爱;部分孩子还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一些孩子因父亲病故或突发意外、母亲改嫁远乡或离家出走,使他们变成了“无根草”,特别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爷爷的一句“如果我死了,孙子可咋办”的话语,促使马刚下定决心拿出多年积蓄,筹办留守儿童学校,承诺一直呵护孩子上大学或参加工作,尽其所能为留守儿童寻亲。
“没钱上学我不收学费,没钱吃饭我也不收饭钱……”2002年,马刚在项城市官会镇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的“农民工学校”投用,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欢迎,学生由起初的30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名。这些学生大部分是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或留守“孤儿”:当年年仅8岁的“孤儿”王克富(化名),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在其2岁时离家出走;1岁时妈妈回四川探亲再没回来的“孤儿”吴倩(化名)等……2014年寒假,马刚开车带着5位寻找父母的孩子,到郑州街头寻亲,在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4名孩子找到了父母……为信守承诺,马刚多年来先后为40多名“孤儿”寻找妈妈,如今寻亲之路还在持续。
一句承诺坚守十多年
“以后每到年关,我都会来看你们。”这是马刚在2009年春节前走访慰问特殊家庭时说过的一句承诺,正是这句承诺,让马刚坚守了10多年,年年春节,次次不落。
2022年春节,尚在为学校教师工资头疼的马刚,又开始牵挂起10岁的“孤儿”文文(化名)和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学生南南(化名)等5个特殊家庭。由于当时项城疫情防控形势紧张,马刚只能隔着大门把东西递进去并和他们说上几句话就匆匆话别,但他觉得一桩心愿了了……从2012年开始资助南南家庭如今已过去10年了,如今的南南很争气,在马刚的学校表现非常优秀,先后两次随马刚到北京演出,现在南南是周口职业科技大学戏曲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曾上过3次央视节目,也算是学业、事业双丰收。
返乡创办农民工学校20年间,马刚先后让跟随他习武的申豫强登上国际散打冠军领奖台,让孤儿刘军杰成为汉字英雄全国大赛的“汉字秀才”;他资助过的6岁孤儿小秋菊登上央视讲述自己的身世时,所展现出超人的背诵能力让全国观众动容;还有现为武警新疆总队天鹰突击队中队长朱学勤,被送进大学的李阿芳、李莉、孙肖男等58人都是从马刚学校走出来的学生……
再难不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
连年的投入和巨大的花费一直牵制着学校发展,为了学校,为了特殊家庭的孤寡老幼,马刚组建了建筑队,隐姓埋名到各大工地扛水泥、运材料、提灰桶、爬脚手架,干些苦活、脏活和累活,四处奔波挣钱只为让学校里的孩子更幸福,让孤寡老幼的生活更好。
2011年,马刚带领百余名农民工在周口市区一建筑工地做外墙保温,但工程完工后无良承包商拿着他们的200多万工资款“失联”了……马刚说:“农民工挣的是辛苦钱、血汗钱,关系到他们整个家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想办法给他们发工资。”于是他把自己的房子拿到银行抵押,赶在春节前把工资足额发放到了农民工兄弟手里。
“既然乡亲们这么想,那我就不能寒了他们的心。”回想起十多年前一位古稀老人为了让马刚收留自己年幼的孙子到学校下跪的那一幕,马刚当时就下定决心,只要承诺的事就一定会坚守到底,他心中的执念就是把诚信守诺融入到血脉里……马刚一诺千金的故事,感动了亿万国人,其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他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中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②16(本版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