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导演孔大山执导的“民间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正在全国公映。这是一部没有明星出演的影片;这是一部要调动所有生命体验和情感的电影;这是一部需要被重新解读和观看的电影。
1 喜欢用“伪纪录片”方式拍
孔大山和郭帆是因为《李献计历险记》认识的,郭帆在拍完《流浪地球》后,问孔大山是否想拍一部长片。
刚好孔大山看到山东卫视播出的一部短纪录片,一位农民跟记者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接触过外星人,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用抓野兔的电网陷阱捕捉外星人的经过。但他打开家里的冰柜后,记者发现,这根本不是外星人的遗体,而是一个用硅胶做的无比劣质的外星人玩偶。
听完孔大山的描述,郭帆认为这很有趣,“换个角度想,为什么这个劣质的玩偶就不能是真的外星人的遗体呢?”他鼓励孔大山顺着这个思路去创作剧本。
但孔大山的剧本创作并不顺利,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只写了一万字左右。突破的时机出现在2017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他遇到了拿着《杀猪匠》剧本入围“天翼计划·制作中电影发展荣誉”的王一通,两人早已彼此仰慕,一拍即合。后来王一通不但跟他一起创作剧本,还在片中扮演了孙一通这个角色。“整个剧本的创作历时2年左右。”孔大山说。
孔大山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对科幻作品的兴趣,大学期间,他才开始关注艺术电影。他喜欢黄建新执导的《错位》,“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太了不起了”。
但对孔大山创作影响最深的,是他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红卫。开学第一天,王红卫就要求学生们拍摄“伪纪录片”,在过去的十年里,这是该校在硕士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我认为‘伪纪录片’的练习有助于更好地安排故事,让内容和形式更加统一。”
2015年,孔大山拍摄了短片《法制未来时》,以警察破案的“伪纪录片”方式讲述有观众因为在电影院看文艺片太沉闷被“闷死”,于是出台了一项法律,禁止拍文艺片,但依然有人“顶风作案”,于是警察出动前去抓捕。
这些经历,让孔大山选择用“伪纪录片”的方式去拍摄《宇宙探索编辑部》。
2 唐志军对应的是“唐僧”
“跟科幻相比,我更在乎故事的荒诞性”,孔大山这样告诉记者,他认为,所谓荒诞,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特殊的提炼方式,“生活中常常有荒诞的时候,但你很难准确描绘出来,这会驱使你想去把它呈现出来。”
《宇宙探索编辑部》讲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主编唐志军(杨皓宇饰)虽然落魄潦倒,却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痴迷于寻找“地外文明”。终于有一天,他接收到了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于是他召集伙伴们,带着一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再一次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
要想理解唐志军的偏执,关键是要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逻辑。孔大山就很理解这样的人物,“这些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想法在外人看来却非常奇葩。当你真正了解了他们后,你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自洽的,他们是真的虔诚笃定地相信他们相信的东西,只不过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不太正常。”孔大山这样解释。
孔大山不讳言影片受到了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影响,片中的唐志军对应的是唐僧,孙一通对应的是孙悟空,他甚至把该片的英文名取名《西游记》。
3 父女情深是影片核心
虽然制作上看起来粗糙,但孔大山牢牢地把握着影片的叙事节奏,“每一句台词,每一场戏的用意,都是计算精准的,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是很大。”
李少红导演看过两遍该片,她说:“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结尾部分,唐志军跟女儿的关系感人至深。”
影片最后,唐志军想给女儿念一首诗,但电影中并没有出现具体的诗。孔大山坦承,自己压根就没有想写出诗来,“从剧作的逻辑上就根本不会考虑这件事。”
郭帆不但担任了该片的监制,还在片中扮演《流浪的球》的监制。“他给了这部影片大力支持。”孔大山说。
本来影片结尾时,孔大山最先设想将镜头从地面摇向太空,因为这样做最便宜、最省事。
但郭帆认为,应该把唐志军梦的画面表现出来,镜头从一只麻雀飞出山洞,飞向太空,一直抵达宇宙的尽头。他告诉孔大山,这个镜头他来搞定,最终特效部分都是《流浪地球》的团队完成的。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2021年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放映的最后一部影片,却是这届影展最轰动的一部电影,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
让孔大山感到“科幻”的是,影片出品方中也因此出现了中影、万达、猫眼等大公司的名字,“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一部没有明星、没有大场面、大特效的电影,居然有中国最头部的几家公司来出品,我觉得这事儿就很科幻。”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