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锡梅,女,汉族,1940年生,河南太康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情戏(太康道情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她1956年正式入班,拜道情第二代传承人李济广为师,为道情戏剧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1957年至1994年在太康县道情剧团工作。其唱腔高腔大调、清脆圆润、刚柔并济、婉转曲折,表演端庄大方、含蓄内敛、朴素自然却富有内涵,代表作品有《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等。
漯河赛戏让太康县道情剧团名声大振,不久,太康县道情剧团被列入河南省规划剧团,多次接受省厅领导的指派,到部队、矿山或大型施工现场慰问演出。在平常的商业性演出中,太康县道情剧团虽为县级剧团,却享受着地市级剧团的待遇,门票卖到7角钱一张,高出县级剧团2角,而且每到一处,都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1962年冬,太康县道情剧团被派往南阳地区慰问演出。名为“慰问”,实则“借粮”。因为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百姓缺吃少穿,糠菜半年粮,太康县不少人家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南阳地区山区居多,人员分散,天灾人祸相对少一些,人们还能够填饱肚子。于是,肩负着家乡父老的期望,道情剧团寻求“救命粮”来了。首场戏就是我们团的经典剧目《王金豆借粮》。
“天寒地冻北风急,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身带一条破麻袋,借粮去到杨庙集。”大幕开启,剧中主人公王金豆由我饰演,粉墨登场亮相,同时幕后响起了凄楚的伴唱声。唱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作为舞台上主角的我,感同身受,顿时想起身上的重任——我们的任务也是借粮啊,而且同样在严冬腊月天。因此,唱、做起来就格外地动情和投入,把王金豆的贫困、诚孝,张爱姐的忠贞、纯洁,嫂子刘氏的诙谐、善良,表演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打动了在场观众的心。
演出结束,前排就坐的当地领导亲切接见了全体演员,对成功的演出赞不绝口。他们说,百闻不如一见,早就听说太康的道情戏好听好看,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最后,一位主要领导作了总结,他风趣地拍板道:“要说感谢,我们首先应该谢谢太康县道情剧团的朋友,你们代表太康县的父老乡亲远道而来,为我们送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咱们是互通有无,不存在‘借债’‘还债’的问题啊。你们为南阳人民免费义演,南阳人民自然应该有所回报。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相助,帮太康县的父老乡亲渡过暂时的难关。”
言信行果。根据南阳地委有关领导的意见,太康县道情剧团到其下属的几个县巡回演出了半个月。演出期间,一辆辆满载红薯片的解放牌汽车源源不断地开往太康,太康县道情剧团出色圆满地完成了“借粮”任务。返程时,演员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王金豆借粮》中落幕的伴唱:“世间情义最珍贵,王金豆欢欢喜喜满载归……”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