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参加杜岗会师的新四军老战士马龄松在北京逝世。
《杜岗会师英雄谱》一书中有马龄松传略:
马龄松,河南省宜阳县人。1937年在开封读高中时,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战时教育团并入了党。1938年夏到确山竹沟教导大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编入新组建的东征部队,10月初,到西华参加杜岗会师。
随部队东进后,马龄松在豫皖苏边区委做群众工作,后到抗大四分校学习,毕业后在司令部做机要工作。皖南事变后,马龄松任新四军4师译电员、政治处干事。
新中国成立后,马龄松在江苏省轻工业厅做计划财务工作,1953年、195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深造,后任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财务处处长、全国合作总社生产局合作处处长。
马龄松与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彼此欣赏,结为伉俪。张震将军在回忆录中写了他和马龄松的相识相爱。
“冬天来临,部队衣着甚单。一天黄昏,下着鹅毛大雪,寒气逼人,魏凤楼派车将棉衣送到我游击支队司令部。由于天气太冷,押运棉衣的一位同志,站在屋外雪地里,冻得直跺脚。我听到后,忙叫警卫员请他进屋来。一看,原来是位女同志,脸冻得通红,军装领口露出红衬衣,与盆中炭火相映,更添少女的羞涩。我同她聊了几句,知道她叫马凌嵩,也叫马龄松,河南宜阳人,才16岁,共产党员,被我游击支队派往魏凤楼部做统战工作,公开身份是鹿邑青训班的音乐教员。她原先在洛阳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后去开封读高中,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战教团,从那里又到竹沟教导大队学习。我们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到达西华的共有4位女同志,她年龄最小,跟着部队长途跋涉,行军打仗,也确实不容易。初次见面,她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没想到以后竟成为我的终身伴侣。”
经组织批准,1940年3月31日,张震与马龄松结婚。后来有人读《张震回忆录》后产生疑惑:从竹沟出发的部队300多人,一路行军加休整十来天,杜岗会师又训练半个来月,为什么张震在鹿邑还不认识马龄松?
事情是这样的。1938年10月,部队从河南省委所在地竹沟出发后的第7天,又有5人离开竹沟往西华方向追赶大部队。这5人到了确山县城爬上火车到漯河,一下车就坐上去周口的大船,在离西华县城最近的地方登岸北上。16岁坚决要上前线的马龄松正是5人之一。
当时,杜岗村是新四军的兵营,为方便工作开会,首长住在县城里。彭雪枫、张震率部离开竹沟时,随队的女性只有2人,而离开西华东征时,才有了张震回忆录里的“4位女同志”。
东征到鹿邑后,马龄松被派到鹿邑县长魏凤楼处当“音乐教员”,实际上是在张爱萍领导下做统战工作。所以,张震和马龄松一直没有近距离相见的机缘。
不过,马龄松在杜岗遇到了她在洛阳上中学时的“老师”吴芝圃。原来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吴芝圃任豫西特委书记时,曾以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会师整编大会上,马龄松看着坐在主席台上的吴老师,被宣布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老师又成了她的新首长。
马龄松和张震生有四子二女,不幸的是大女儿在1947年还未满月时,因敌人进攻夜间行军转移,不幸夭折。
张震、马龄松对子女们的教育十分严格,自定家规:家中所有人皆不得打他们的名号,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要凭自己的努力,不准借他们的关系得好处,不准搞特殊,不准收受任何礼品,严禁利用职务便利公款吃喝。
马龄松的儿子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先后参军入伍,成为光荣的军人,成长为栋梁之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成材的必备条件,在马龄松、张震的言传身教下,一家父子五将军。张震和三儿子张海洋是父子双上将,其女婿也是少将,真是满门将星。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张震的老部下、参加杜岗会师的任秀生以抗战老兵的身份接受了检阅。当天晚上,张震辞世,享年101岁。
5月30日,随着马龄松这位新四军老战士的离世,1938年参加杜岗会师的英雄们都走进了历史,但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们的英名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