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刘俊宏,周口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邵氏针灸流派主要传承人,周口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周口市中医药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擅长针灸配合中药、穴位埋线、贴敷等治疗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颈肩腰腿痛、偏头痛、风湿痹症等各种痛症;中风偏瘫、面瘫等瘫症;胃肠病、失眠、耳鸣等内科杂病;痛经、宫寒、更年期综合征、小儿食积、小儿腹泻、小儿遗尿等妇儿疾病;痤疮、黄褐斑、湿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科疾病;中医美容减肥、慢性病管理及亚健康调理等。
“冬病夏治”出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中医文献。其中,《黄帝内经》中的描述是指在相反的季节治疗某些疾病。《伤寒杂病论》指出,“冬病夏治”可以治疗慢性病甚至危重病人等。当前,夏季治疗冬季病症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已成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冬病夏治”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冬季的常见病症,还可以对身体进行阶段性调理,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免疫力,体现中医文化治未病的预防理念。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未病之“冬病夏治”的理念以及“冬病夏治”之三伏贴疗法的优势及相关注意事项。
中医治未病与“冬病夏治”
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冬病夏治”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深化。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倡人们利用夏季良好的身体状态调理身体,预防冬季常见病症的发生,详细阐述了“冬病夏治”的理念、方法以及养生重要性,成为“冬病夏治”理念的重要奠基人。明清时期,针灸等中医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冬病夏治”的疗效,如《针灸甲乙经》就提倡人们在夏季运用针灸治疗风湿病、痛风等疾病。到了现代,研究发现,一些慢性病的发生与季节因素密切相关,在夏季人们通过养生调理可以缓解病情,预防未来病情加重。因此,“冬病夏治”是中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修正和充实,逐渐发展成为以夏季养生、防治冬季常见病症为核心的调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探讨和应用。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疗法
三伏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能体现“冬病夏治”理念的疗法,是天灸疗法的一种。三伏贴起源于清代,其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姜汁等温热性中药。这些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皮肤渗透进人体内部,起到调节气血、祛瘀止痛、开窍散寒的作用。研究表明,三伏贴对于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力、预防外感疾病均有一定疗效。一些好发于秋冬季节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如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等,患者在夏季通过辨证施治,适当外用和内服方药,可减轻症状或预防其在冬季旧病复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贴疗法优势及适应症
三伏贴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三伏天见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庚日在五行中属金,肺也属金,因此在庚日治疗肺部疾病效果最好。此外,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说法,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此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张开,药物更易经皮肤渗透内里以刺激相应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多数患者贴敷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少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提高皮质醇水平。其作用机理为药物通过刺激穴位以及体内代谢直接或间接调整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此外,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三伏贴是一种安全性高、易操作、适应症广泛、效果显著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