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9日
第A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揭开历史迷雾

——周口史前遗址调查和研究

具有石家河文化风格的玉冠饰

李全立 文/图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文物资源十分丰富。

周口是新石器时代东西、南北文化交流见证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要贡献地,是中国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交融发展地。河南龙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在周口大地上都有体现。安徽的双墩文化在周口也有发现。东方海岱文化、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境内共有史前遗址180处。周口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12处,为裴李岗文化的最东沿。大汶口文化遗址目前发现有25处,是河南省最多的。境内夏文化相关遗址有130处,数量位于河南省前列。

总体来说,周口史前遗址考古调查和史前文化研究还不是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1975年,商水县文化馆在章华台遗址发掘了2座大汶口时期墓葬,出土有陶鬶、宽肩壶、盘形豆等一批精美文物。

1984年,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发掘了水灌台遗址南部的市烟草公司仓库遗存,发掘大汶口时期墓葬6座,出土彩陶罐等一批精美文物。

197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曹桂岑研究员在市、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带队对段寨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发现了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段寨遗址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对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安徽龙山文化的渊源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198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水利工程建设,在市、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沈丘乳香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该遗址分2期,早期为河南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晚期为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倡导,对苏鲁豫皖淮河流域史前文化进行专项课题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市、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发掘了鹿邑武庄遗址和栾台遗址,取得了丰硕成果。

1987年~1988年发掘的鹿邑栾台遗址,是豫东地区典型的堌堆遗址,文化层厚7米以上,从早到晚共有6期文化,分别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文化、西周和春秋战国初期文化,由此建立了周口地区战国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1990年发掘的鹿邑武庄遗址,共分2期,第一期为距今7000多年的安徽双墩文化,第二期为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但与大河村类型有明显差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发掘丰富了淮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内涵,反映了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

平粮台古城遗址自1979年至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市文物考古所,已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铜渣,土坯门卫房,正方形城,目前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车辙,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城市规划已有“中轴线”等。该遗址为豫东龙山时期的重要城址,是我国文明起源时期重要实证,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珍贵线索,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2年全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2019年7月~2020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市文物考古所对考古勘探中发现的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夏代仓储遗存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物证。该遗址入选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2年全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2017年,中国科技大学张居中博士生导师团队与市文物考古所联合对周口境内史前遗址进行了农业遗存的专项调查,发现最迟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中期,周口已形成以黍粟为主、水稻为辅的稻旱兼作模式,到龙山时期,已变成以粟为主、黍为辅,另有少量大豆、水稻和小麦多种农作物并存的耕作模式,为周口作为农业大市的地位和起源提供了科学的佐证。

2019年~2020年,市文物考古所完成省内夏文化遗存调研,发现与夏文化遗存相关的遗址130处,居河南省前列。

周口的史前遗址调查和史前文化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大量工作要做。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周口文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引起了全国关注。有专家认为,夏代早期就在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还有专家认为周口所在的沙颍河流域是夏文化中心地带向海岱地区和长江流域施加影响和渗透的重要地带。周口史前文化研究和考古前景有着光明的未来。

2023-06-29 ——周口史前遗址调查和研究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5277.html 1 揭开历史迷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