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1945年出生于豫东南边陲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兄弟姐妹较多,家中生活十分拮据。所幸他从小刻苦努力,竟然考上了当时县里唯一的高中,虽然每星期都得步行往返五十公里回家拿馍,但好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不幸的是,父亲高一没上多久,我奶奶就因病去世了,这使本就困难的生活更加艰辛。父亲连书钱都交不起,好在有几个同学帮他找来别人用过的旧书来读,甚至时常周济些零钱和衣服。这些同学他们一直都有深交,到我们这一代关系仍然很好。
父亲的学习成绩本来不错,但1965年参加高考时,由于精神紧张答错了题,上大学的希望破灭,就回到村里当了民办教师。由于父亲工作踏实,积极上进,1970年村里选拔干部时,父亲被发展为共产党员,调到村大队任支部委员兼民兵营长。没多久,他又被抽调到公社政府、乡信用社工作,后来又到县农业银行当工会主席,直至2005年光荣退休。
父亲是从贫苦的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更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他虽然官职不大,但对党无限忠诚,为人处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工作起来不辞劳苦,无私奉献。现在父亲年近八十,也没攒下多少家产,但他保存最完整、平生最珍惜的,就是他的工作笔记和那一摞子荣誉证书。
我以前年轻,只顾上学和工作,对父亲在单位的情况不太在意,真正让我近距离感受父亲党员魅力的,是在他退休以后。他经常关注国家大事和党政方针,每天晚上收看《新闻联播》,又逐渐喜欢上了《老人春秋》杂志。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家中闲聊,他总是喜欢给人讲党的方针政策和光辉历史。我们兄妹几个的孩子长大以后,父亲和母亲回到农村老家居住。由于父亲心地善良,待人热诚,村里的邻居和亲朋好友都喜欢和他聊天谈心,我有一位远门姑父每次到我们村走亲戚,如果在饭桌上见不到我父亲,饭后必定跑到我家找他聊上一阵子。村里组织集资修柏油路,父亲热心参与,积极帮忙,天天跑前跑后,收款记账,协助施工。
2012年初,父亲因患脑梗留下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坚持读书看报,每天关注新闻。党的十九大刚结束时,他说想再看一遍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全文,我就把《求是》杂志拿给他。不承想,这一看竟然上了瘾。以后我每次回家,吃的穿的他从来不要,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求是》和《老人春秋》拿来了吗?”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前夕,家里接到通知,说我父亲是县农业银行几名老党员之一,组织要向他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听到这个消息,父亲异常兴奋,打电话让我提前回家做好接待。那一天他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打扮得非常精神坐在家中等候。中午戴上纪念章吃过饭后,他把纪念章摘下来放进盒子,告诉我一定要保管好,能得到它比啥都光荣。
去年夏天我回家看他,中午吃过饭他昏昏沉沉正想午睡,同是党员的五叔来到我家,说村里准备开党员会议,商量治安管理的事,问他去听不去。这时,本来昏昏欲睡的父亲突然来了精神,浑身为之一振,说:“去,这就走!”我说:“你组织关系不在咱村,去干啥呢?”他却固执地说:“我关系不在村里,但可以作为老干部代表列席会议嘛!”后来我和五叔领着他到村委,大家也确实乐意让他这位老同志参加会议。
上个月,我开车拉着父亲去附近镇上的浴池洗澡,碰到一位八十来岁仍然精神矍铄的老者。父亲和他一聊,才知道对方是一位当了50多年村支书的老党员,而且也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素不相识的两人一见如故,讲党史忆往事,谈社会论人生,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临别时,他们还双手相握互相邀请到家中做客,就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我和哥哥都入党多年,下一代有的已是正式党员,有的正在接受组织培养。我常想,有父亲这名老党员引路,我们更应该一心向党、永葆本色!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