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9日
第A04版:人物 PDF版

“新农人”曾华阳的乡村振兴梦

□记者 姬慧洋 苑美丽 文/图

曾华阳观察蚯蚓生长情况

核心阅读

初秋的养殖基地里,等待孵化的蚯蚓正在地下熟睡,低矮的桃树伸展枝叶为它们遮阳,一群白鹅悠闲地在“蚯蚓岭”上踱步觅食……这里的一切没有“科技与狠活”:发酵后的牛粪铺成了“蚯蚓岭”,大白鹅代替除草剂清理基地里的杂草,蚯蚓粪便被当成无公害蔬菜的土地肥料。建立起这个无公害环保产业链的是90后“新农人”曾华阳,梦起“蚯蚓”圆梦家乡,创业成功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动人故事?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复制?乡村振兴在他心中到底占据怎样的分量?8月8日,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他的“王国”听他讲述那些年的过往……

少小离家“创业”回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湾办事处曾庄行政村村东,有一块大约30余亩的土地与周边田地不太相同,靠近道路的网状铁质大门上挂着“养殖基地”的门牌,采收蚯蚓用的机器放在棚子下面,基地左侧堆放着村民送来的废弃菌棒,一条条长约15米、宽约1米的黑色土堆按照规划整齐排列。“这黑色的高于地面的土堆就是‘蚯蚓岭’,是蚯蚓生长的地方,我就是靠着这小小的蚯蚓一步步实现人生价值的。”曾华阳说,“最重要的是,这里是我的家乡,在自己的家乡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取得成功,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1993年,曾华阳出生在曾庄村,由于各种原因,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听说南方“好挣钱”,17岁他就去了深圳打工,由于学历低也不懂技术,只能进一家国产汽车制造厂里当普工。7年过去了,他从普工做到主管——受学历限制,这是他在厂里能到达的最高位置。“初进厂的本科生工资都跟我这个干了7年的主管差不多,我在觉得不公平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危机,在厂里上班不会是我未来一直要走的路。”曾华阳说。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曾华阳第一次听说“乡村振兴”,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它的含义,却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2019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曾华阳回到了曾庄村。“祖祖辈辈都跟土地打交道,既然创业我肯定还是选择最熟悉的方式——继续跟土地打交道。”曾华阳说,最初他打算种植蔬菜,从山东寿光到河北唐山,一路考察一路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处大棚里的蔬菜长得格外水灵,经过打听才知道这处菜地里上了蚯蚓粪,通过查询资料得知蚯蚓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他觉得自己找到了“致富密码”。

“创业路”曲折又心酸

瞅准商机,说干就干。在办事处及村委会的帮助下,曾华阳和合作伙伴建立了周口市鑫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围绕“蚯蚓”做文章。选址、搭建、招工、寻找客户,一切有条不紊地推进。为了那个跟乡村振兴有关的“梦”能够实现,曾华阳用尽了全部力气和心血。可能好事总要多磨,就在一切向好的时候,连绵不断的大雨让他的公司受到了损失。“蚯蚓怕水,在水里呆有半小时就会因缺氧死去。那时候不懂养殖技术,更不懂面对雨水天气应该怎么做,眼睁睁看着蚯蚓一堆一堆死去,我心疼得直掉泪,但又无可奈何。”曾华阳说,那一年,他直接损失四五十万元,几乎把奋斗多年的积蓄全赔光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后,曾华阳的母亲因糖尿病引发双肾衰竭,生命垂危。送到医院后,每天都需要几万元的治疗费,为了节省钱,他在医院地下车库住了一个月。为了能够保住母亲的命,他四处借钱,巨大的金钱压力和母亲随时都可能离自己而去的恐惧让他每天都透不过气来。“我在地下车库直接把车卖了,卖了几万块正好够结清母亲出院的欠费账单。”谈起往事,曾华阳的眼中隐隐有泪光。

创业失败、母亲重病、家庭矛盾……生活的磨难一度让曾华阳看不到希望,他经常一个人回想来路,回乡创业、振兴家乡这个决定到底对不对?生活不允许他颓废,母亲等着钱救治,欠着亲戚的钱要还。怎么办?继续跟“蚯蚓”打交道。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让他深深明白,技术对于发展蚯蚓养殖产业的重要性,只有走出去、学回来,才能真正把蚯蚓养好。

“走出去、学回来,说着容易做着难。去哪学、跟谁学?人家为啥教你?这些都是我要解决的问题。但总是在家害怕没有用,第一步还是要走出去。”就这样,曾华阳又踏上了外出学技术的征途。在山东一家养殖场他遇到了“贵人”。“做好人做好事总会有好报。因为意外帮助了养殖场老板的母亲,那位大哥便对我有了好感,在听了我的遭遇后,大哥一个巴掌拍到我的肩膀上说‘兄弟,别怕,我这就跟你到你的养殖场,帮你解决难题。’”曾华阳说。

苦尽甘来终圆梦

山东养殖场的老大哥在曾华阳的蚯蚓基地一呆就是几个月,了解情况、传授经验、指导技术,基地里的蚯蚓又“活跃”起来,曾华阳的事业也一步步走上正轨。如今,站在蓝天白云下,曾华阳脚粘泥土,感受着黄土地上蚯蚓的蓬勃生命力。在这里,不仅有他眷恋的阵阵微风、温暖的田园生活,也有助力创业腾飞的扶持。最初的30亩养殖基地已经转型为育种基地,他还在太康、西华等县建立了新的养殖基地,最近还与淮阳区某乡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主攻方向为使用蚯蚓粪作原料进行无土栽培有机瓜果蔬菜,负责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后期销售等服务。随着业务拓展,曾华阳的公司与多个蚯蚓养殖户、制药厂、饲料厂、有机肥厂、渔具商户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蚯蚓数万公斤,实现创收近500万元,带动近百人就业。“去年,我把家里前几年欠的账全还上了,没有了‘包袱’我觉得我还能走得更远更扎实。”曾华阳说,“现在国家一直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虽然不算成功,但是至少有一些经验可以复制,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创业故事带给更多创业者一些信心,相信在政府和政策双重扶持下,会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回到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大放异彩。”

■记者手记

成功并非只在远方,家乡亦有诗和梦想。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创新创业应该是青年人的时代品格。在采访曾华阳的过程中,许多瞬间让我眼圈发红,他不服输、敢折腾,他做好事、尊孝道,他懂感恩、知回馈,他有着豫东人民踏实能干、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更有着新时代青年人能奋斗、肯攀登、敢创新的不挠韧性。新时代农村的环境和条件正不断改善和提高,越来越多像曾华阳一样的新时代“新农人”依靠技术、专业知识在田间地头演绎出一个个创业故事,他们以奋斗致青春,在现代农业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智慧和抱负,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一支生力军,激荡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①6

2023-08-09 □记者 姬慧洋 苑美丽 文/图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10883.html 1 “新农人”曾华阳的乡村振兴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