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磊
周口市铁水牛的神话传说,充满了传奇,业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孕育诞生于独特沙颍河文化的铁水牛,是周口市的地理坐标与精神图腾,人们赋予了它各种瑰丽的传说,也赋予了它不屈、坚守、信仰等多重的文化意义。
铁水牛守望于沙河、颍河与贾鲁河的交汇处,静听了周家口千百年的繁华岁月,裹挟着周家口漕运文化的千古风雅,安居在此。
据传,若干年前,一条修炼千年的火头鱼来到水美鱼肥的周家口,自称河神,强迫百姓按时进贡猪羊,还要进贡一名少女做新娘,不然就兴风作浪。这年,周财主的女儿抓阄成为要进贡的新娘,吝啬的周财主就让丫环荷花顶替。荷花的心上人牛娃,听说后又气又急,放牛时在沙河滩上嚎啕大哭,忽然从牛群中走来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吩咐牛娃:“等给河神娶妻时,我帮你把荷花姑娘救出周府,你先想法把她藏起来,到时我自有办法对付周财主。”说罢飘然而去。
当河神娶妻之时,周财主按流程烧香上供,把荷花姑娘抬到沙河岸边。突然,水面浮出一头巨大的水牛,张开大嘴喝起水来,不多时竟把满河的水喝了个精光。河底的火头鱼现出身来,大水牛顺势三踩两跺,结果了火头鱼的性命。随后,大水牛昂头塌腰,腾空而起,临过周财主家上空时,后蹄一弹,将周财主的家蹬成一个大水坑,随之化成一股青烟而去。周家口恢复了昔日的平静,牛娃与荷花结为夫妻,两岸百姓过上了安乐生活。
人们为了纪念神牛镇妖辟怪保平安,铸造了一头卧姿态铁水牛,在河岸垒了座台子,将铁水牛头朝西安放在台子上。为纪念牛娃与荷花的爱情故事,人们将牛娃放牛的地方改称牛行街,将荷花居住的地方叫作荷花街,还为荷花姑娘塑造了雕像,敬奉为荷花仙子。
一个神牛力战火头鱼的传说,历经数百年相传,已成为周家口的一段佳话。咀嚼着被落日染红的不老传说,怀古的惆怅,已席卷了我的思绪,镇河铁牛究竟因何而来,又有何现实意义呢?
事实上,铁水牛的由来与沙颍河水患深重、屡次决口有关。明清时期,周家口不仅是漕运重镇,还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至清朝初年,周家口已成为“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的繁华重镇。沙颍河的水患影响了周家口的发展,为阻挡肆意泛滥的河水,清光绪年间对沙颍河进行了治理,加固河堤的同时,在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铸造了一尊3吨重的铁水牛,牛身平卧,头向西南,有喝水之势,并作为记载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
《易经》有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这是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而民间传说铁水牛为吞洪镇潮、保民平安、免遭洪水灾害的镇水神牛,还有“水牛喝水,上游决堤”的传说。实际上,当初铸造铁牛时,人们在其嘴内置放了一枚铁珠,由于铁水牛位于三河交汇之处,高出上、下游堤岸,当河水涨至铁水牛嘴边时,两岸便可能决口,铁水牛周围水位下降,两岸即可转危为安。当水位涨至铁水牛嘴处,铁水牛嘴内的铁珠即会转动,并发出声响,即传说中“咕噜咕噜”的喝水声,这就有了“吞洪镇潮”的神牛传说。当我们回味神奇的传说之时,也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河水浩荡,岁月沧桑,铁牛肃穆。铁水牛自1878年浇铸诞生后,在沙颍河岸边默默伫立,记载水位涨落、汛期报警,几经沉浮,历经风雨。汛期到来,它准确地提供安全标志,确保沙河无恙,铁水牛也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有“沙颍河卫士”的美名。民间有诗为赞:“钢筋铁骨生性憨,奉令周口镇三川。似曾犹记龙王令,确保人民永安澜。”1979年在拓宽河道时,铁水牛被当成废铁变卖后化为铁汁。1982年,在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吁下重新铸造了一尊卧式铁水牛,立在中州路大桥北头西侧的高台上,仍为汛期报警标志。后又在桥南岸东侧铸一尊“奋进”的铁水牛。周口滨河公园落成后又新铸了一尊铁牛,头向西北,尾朝东南,凝视前方,浑身使劲,成为了周口人在改革开放中拼搏奋进、积极进取的象征。
在周口人民的心里,历经时光磨砺的铁水牛,已化作精神图腾,激励着人们坚韧不拔、负重前行。每当我们看到铁水牛那坚挺的身姿,就仿佛看到了昔日的滔滔沙颍水一路欢歌,看到了漕运重镇的繁华,感受到了周口人民奋力向上、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