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7日
第A08版:文化周口·连载 PDF版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本期撰稿人:

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李晓英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这一章指出“道”的基本属性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如果能够守住“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大道,就可以使万事万物自由自在,自我发展。遵道治理国家与社会,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开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句:无为,指顺其自然,不有意作为。无不为,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不有意作为所产生的效果。意思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则无所不能为。侯王若能守之:守,持守、坚守。之,指代具有“无为而无不为”基本属性的“道”。意思是侯王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处世接物,治理天下。万物将自化:自化,自然化育、自生自长。意思是天下万物就会顺应自然自生自长。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作,本义是人起身,引申为发生、兴起,现在人们通常把它作为贬义词使用,意思是过分、过度。人们常常批评一个人“作”,指的就是这个人行为过头,不合时宜,不恰当。与第16章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不知常,妄作凶”含义相同,都是指事物的异常活动。镇,压抑各种私念,化解各色欲望。无名之朴,没有彼此分别的自然状态,这里是指“道”。无名是就“道”的形态而言,“朴”是就“道”的内涵本质而言。这一句的意思是在万物自生自长进程中,一旦私欲出现,欲望产生,我就用“道”的真朴状态来化解各种私欲。夫亦将不欲:夫亦,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不欲,没有任何私欲。意思是要摒弃杜绝各种私欲。不欲以静:不欲,根绝了私欲、无欲无求。以,连词,而、并且,意思是无欲而柔静。天下将自正:正,安宁、稳定,意思是天下就会自我安宁、稳定。

通过以上的串讲不难看出,老子由论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道”总是看似无为,然而又没有什么不是出于它的作为开篇,进而阐释侯王无为而民自化的道理。老子指出,侯王如果能够行大道,不妄为,顺应自然,那么,万事万物不受人为干扰,就会自然生长变化。在这个自生自长进程中,即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个人的私欲,也可以用质朴淳厚的“道”来镇定引导。只要百姓没有私欲,回归天性,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这里,应注意开篇的总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依传世本的《道德经》分篇,上篇37章为“道经”,下篇44章为“德经”。这一章作为“道经”的末章,既是对君无为而民自化道理的阐释,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揭示和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属性。

在楚简《老子》中,这一章第一句的表述是“道恒无为也”,这是一个原来从未看到的、帛书和传世本《道德经》都没有的崭新命题。用“恒”限定“无为”,形成“恒无为”这样一个偏正词组,意在说明“无为”并不是消极避世的无所作为,而是“无为”与“有为”的相互转化、辩证统一。

老子用“恒”这一字包含的月上弦、月下弦既对立又转化的本义,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道恒无为”的命题,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判断句的形式,直接揭示出“道”的基本属性是“恒无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在后世《老子》版本的演化中,帛书甲本把楚简的“道恒无为也”改成“道恒无名”,帛书乙本作了相同的修改。河上公本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本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帛书的改动,已失老子原意,河上公、王弼的表述,与老子原意较为接近,但为避皇帝讳改“恒”为“常”,似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主要是指河上公说的。他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为“常”,恐怕也察觉到这样改损害了老子本意,因此在“道常无为”后边又加上“而无不为”,借以弥补。但老子本意的深刻严谨已经看不出来了。恰如原来是老子沏好的一杯浓茶,到了汉代,变成白开水了。

其实,古人常常因为避讳尊长的名字而改字,有时改得很可笑。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雇了个家庭教师教孩子读《道德经》,老师读到“道可道非常道”一句,道是尊长的名字不敢说了,于是就念成了“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梦龙还把这件事收在《古今笑史》里。把避皇帝讳而作改动的因素考虑在内,在理解这一章第一句时,需要以早于帛书、河上公、王弼《道德经》的楚简《老子》为依据,还原为“道恒无为也”来理解与把握。老子的本意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基本属性,是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遵道而行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施行“无为而治”,这是由“道”的基本属性决定的,是内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守,不可偏离。可见,老子成功找到了把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似无而实有的“道”,与治理国家、社会联系起来的中介。“道恒无为”的“恒无为”,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全部哲学思想尤其是治理国家社会政治主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这一章呼应第2、3、4、10、27、29章关于“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论述,总括性地说明“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基本属性,“道恒无为”说明“道”本身就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统一,一个“恒”字说明了一切。

作为“道经”部分的最后一章,是在前述相关内容基础上的升华与总结,历史上最能印证这一升华与总结的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俗称三大盛世。三大盛世的出现,是持守“道恒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具体讲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一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承乱勃兴。新王朝统治者认真汲取前朝灭亡教训,从速拨乱反正,最终实现了由大乱转为大治。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盛世,从汉文帝继位到汉宣帝去世,持续130年。大唐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从唐太宗登基到开元末,持续128年。满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义军,扫荡南明势力,前后花费近20年时间,后又经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康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至1795 年,长达 133 年。

二是政治清明,政策稳定,法制宽松。三大盛世都政策稳定、法制宽松,从而使全国的政局稳定。汉文帝比较民主,鼓励臣下进言,下诏废除“诽谤朝政罪”“妖言罪”等。“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主动求谏、纳谏,广开言路,君臣关系融洽;各种制度、法规建立在充分尊重民意之上,唐太宗还主动为前朝旧臣及其子女平反冤假错案。康熙帝通过御门听政、共议国政,展示了一代君臣苦心求治的风范,促进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励精图治。三大盛世体现出社会和谐,当时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心中没有多少怨气,“贞观之治”时期,630 年一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总共只有 29人。

三是经济繁荣,民富国强。三大盛世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民富国强。西汉盛世改变了汉初经济凋敝的窘况,呈现出“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充溢于外,腐败不可食”。大唐盛世更是留下了许多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的佳话。有诗圣杜甫《忆昔》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康乾盛世时期,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最多时达 51%,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综上所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贯穿于老子思想体系始终的主线,同时,也是贯穿《道德经》全书的主线。这一主线充分反映了老子追求的不造作妄为、顺任自然而不加干预,让百姓自我化育、自我体现、“不欲以静”的理想治国理世境界,这种理想境界也是当今社会治理应当充分借鉴的。①6

(记者 黄佳 整理)

2023-08-17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11426.html 1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