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撰稿人: 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 《道德经》第40章。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短的一章,仅仅21个字。大家可不要因为它篇幅短小就认为它不重要,其实,它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一章,3句话,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或者说世界哲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3个命题。
第一句:“反者道之动”。这一句关键理解什么是“反”?总的看,“反”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在五千言《道德经》里,“反”具有3种含义:
一是循环往复。在老子看来,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被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所制约。宇宙由奇点大爆炸产生,经历数十亿年膨胀发展,到出现坍缩,再回到奇点,开始下一轮大爆炸和循环运行;人们司空见惯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等,所表现出的都是“反”。这种有秩序的神奇的“反”,被老子描述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在不少章节中,又用“复”来代替“反”,表述相同的意思,如第14章的“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16章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28章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二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相反相成。表面上看似相反对立的事物,在本质上却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相互促成。这种转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们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因势利导,促成积极的转化,防止消极的转化。老子在第58章中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由此生成的“化腐为奇”“化腐朽为神奇”的成语,说的就是这种相反相成的转化。
三是返本归初,物极必反。由于循环往复和相反相成的规律在发挥着作用,所以宇宙的万事万物发展运行达到顶点时,就会朝着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老子在第16章明确指出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30章谈到的“物壮则老”;第36章阐释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第二句:“弱者道之用”。这一句关键理解什么是“弱”?“弱”的本义是柔弱,在老子这里,赋予“弱”深刻的哲学意义,甚至把“弱”与“道”联系起来,主张以柔弱的方式发挥大道的功用。也正因为这样,在《道德经》第36章明确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命题后,以“柔”“不争”作为“弱”的同义词,以“水”作为“弱”的喻体,在相关章节里作了系统的分析说明。第8章围绕“上善若水”展开论述,提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论断,其实是对“弱者道之用”的形象解读。第43章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52章的“守柔曰强”;第66章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8章的“是谓不争之德”;第73章的“不争而善胜”;第76章的“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8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81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的都是“弱者道之用”的道理。我们如果把第8章和第78章对读,更能发现,这两章其实就是对“弱者道之用”命题的展开分析,回答了为何说“弱者道之用”,为何提出这个命题。从中也不难看出,《道德经》其实是一个自洽的系统,老子提出的观点和命题,在相关章节中都给予了相应的解释与回答。老子敏锐地观察到,凡是大道发挥作用的地方,都是以柔弱的形态出现的,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江海,可以汇聚百川之水。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弱”的哲学意义了。所谓柔弱,就是顺应自然而不妄作,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表面上看起来柔弱,没有显赫的力量,实际上它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才能水滴石穿、海纳百川,才能“柔弱胜刚强”。
第三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天下万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又是从“无”中产生的,“无”是产生所有“有”也就是宇宙万物的终极能量,这一句关键是理解“有无相生”。其实,在《道德经》第1章中,老子就明确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产生万物的母体。“无”和“有”是“道”的一体两面,是“道”的基本属性。一说到“道”,一定是既包含“无”又包含“有”的“道”,是凭着“有无相生”发挥自身无穷无尽功用的“道”。老子告诉人们,他认识到了“道”的这一根本属性,并用“无”和“有”来表述,是高度的概括,非常抽象。春秋末年没有“抽象”这个词,老子就用“玄”字来表示,认为“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和“有”相互转化,衍生出了大化宇宙、世间万事万物,所以它是“众妙之门”,是产生、化生一切的总门径。或者说,人们认识并把握住了“无”和“有”是“道”一体两面的根本属性,就抓住了老子思想中最本质的合理内核,也就进入了认识、把握并运用“道”的大门。
从对这一章三句话的分析不难看出,老子其实在这里向世人公布了他经过仰观俯察、借鉴前人、潜心研究所发现的三个重要命题。我们在钦佩老子前无古人的重要发现的同时,要遵“道”而行,依从老子的告诫处世行事。
正因为“反者道之动”,我们要想趋利避害、幸福安康,就要时时刻刻警惕这一点,时时处处把握这一关键。“道”的这一重要命题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朝着它的反面发展变化的,都是循环往复、向着相反方向转化的,而且这种物极必反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一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同样是盛极必衰、祸福相依。因此,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过头,都要留有余地,也就是“花未全开月半圆”。
正因为“弱者道之用”,我们要想趋吉避凶,永立不败之地,也必须准确理解“道”的这一重要命题与特性。“道”既然是通过柔弱机制来发挥功效的,那么具体到每个人,只有虚怀若谷、谦虚处下,才能以柔克刚、无往不胜;具体到一个国家和社会,只有汇聚众力、同声相求,才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进而趋吉避凶,永葆生机与活力。
正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要想认识和把握天下大道一体两面的根本属性,进入无所不通的“众妙之门”,就要接受老子的点拨,深刻体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琢磨透“有”和“无”、“利”与“用”的辩证关系。要认识到宇宙万物从“虚”“无”中生出,又按特定的规律,自如运行于“虚”“无”之中。日月星辰运行于无边无际的虚空之中,不相互撞在一起,这是因为虚空无限开阔,有足够的“虚”“无”空间容纳一切;日月星辰在运行之中不被焚毁,是因为虚空之中空无一物,如同真空一般,没有空气摩擦带来的热与火,所以安然运行。没有“无”,没有“空”,宇宙万物就没有自如运行的空间,就没有处于永恒运行状态的宇宙秩序。“有”“无”相生,大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小到我们穿的衣服,甚至书写用的纸张,无一不是这样。认识到这些,既可以体悟到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得入木三分,又足以使人们对“无”充满遐想和敬畏,感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巧妙而又无穷的造化。
总之,这一章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有无相生”三个重要命题,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和知雄守雌、以柔克刚策略的洗练概括。其中强调的“道”化生万物、为万物之本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老子的本体论,凸显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地位。②16
(记者 黄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