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一三七
虞世南《书旨述》:“书法玄微,其难品绘。”而意象之于书法,却有迹可察。意者,心也,主也;象也,形也,从也。象由心生,此言不虚。
仲尼有“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言。
杨雄《法言·问神》有“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发成言,画纸成书”之语。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之论。
张载《正蒙·大心篇》有“由象识心,徇象丧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之述。
据象寻意,依意识象,意动象成,得意忘象,象不可执,意不可离,意象水乳,心手交畅,如庖丁之解牛,宜僚之弄丸也。
一三八
古人有尚韵、尚法、尚意之说,独少一尚趣耳。趣之味,可意会,不可言。总括有九:雅趣、妙趣、逸趣、奇趣、稚趣、清趣、谐趣、幽趣、野趣是也。
大令《玉版十三行》,风姿绰约,翩若惊鸿。珠落玉盘,似有乐鸣。此雅趣也。
晋《爨宝子碑》,朴茂稚拙,霸悍雄强。任性不羁,奇态百出。此妙趣也。
两汉简牍,随心所欲,流盼生姿。卧虎藏凤,横戈曳尾。此逸趣也。
傅青主连绵缠绕,流宕不羁。汹涌澎湃,满纸云烟。此奇趣也。
弘一法师泯灭棱痕,返璞归真。花落禅房,如风画空。此稚趣也。
文衡山小楷《离骚经》,儒雅婉约,玉树临风。不食烟火,群仙御空。此清趣也。
板桥之书,隶楷参半,亦字亦画。斜正错落,麂跳鸢飞。此谐趣也。
钟太傅高古纯朴,典雅缜密。幽深无际,多有异相。此幽趣也。
墓室刻砖,凡夫俗手,任意勾画。粗犷不饰,字亦亲人。此野趣也。
趣出则意丰,趣显则味酽。趣中有色、有相、有乐、有道。
一三九
坊间早有传言:“书无百日工。”初,笃信之,遂循言而行。恍恍乎五十余年过矣,观己书仍不能达。方知“功无百日”,诱饵也!
先不说“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这些技、术之掌控,也不言“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姜夔《续书谱》)之感悟,更不论“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艰,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然造诣无穷,功夫要是在法外,苏文忠公所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也”(朱履贞《书学捷要》)之积淀。仅观此三点,即知“书无百日工”,诳语也!难怪徐浩《论书》中有“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之精辟论述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