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3年11月02日
第A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漫话“寝丘之志”

张杰民

“寝丘之志”这个成语出自南朝齐王俭的《褚渊碑文》,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沃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我对这个成语典故情有独钟,因为寝丘与我的家乡沈丘有关,更重要的是孙叔敖的故事对后人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寝丘,春秋时楚地名。约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聃季载,受周成王之封,建立了“沈国”(“聃”与“沈”古音通用),都城在安徽省临泉县城西侧的古城子,疆域包括今河南省沈丘县南部、平舆县东北部及安徽省临泉县北部、界首市南部。“沈国”,初为侯国,周厉王时被贬为子国,所以后来称“沈子国”。现在,临泉县古城子遗址西侧有一“老丘堆”,相传聃季载就葬在那里。公元前506年,“沈子国”被晋国支持的蔡国灭掉,后来楚国又灭了蔡国,沈地入楚为寝丘邑。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郡,实行州县两级政区制度,在“沈子国”旧址褒信县置沈州,同时改褒信县为沈丘县。“沈”来自“沈子国”之“沈”,“丘”来自“老丘堆”之“丘”,意思是沈丘是在沈国遗址上、老丘堆旁建立起来的县。明弘治十年(1497年),划陈、项、颍三处边隅之地,复设沈丘县,县治由临泉西迁至今沈丘县老城镇乳香台。1950年,沈丘县治所又迁至今沈丘县槐店镇。

在“寝丘之志”这个成语典故中,主角孙叔敖,姓芈,名敖,字叔敖,楚国期思邑(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人。楚庄王十七年担任楚国令尹(即国相),他以贤能闻名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施行的各项措施,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治水专家,并助力楚庄王成就了霸业。

孙叔敖不仅有超强的治理能力,而且品德高尚、廉洁奉公,成为《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位清官。作为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却轻车从简,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从不利用职权蓄积私产,楚庄王多次厚礼封赏,他坚辞不受。《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言:“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

他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更是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深谋远虑。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自知不久于人世,而楚国内部斗争激烈,就诫其子曰:“庄王多次要封赐我,给我一个好的地方,我都没接受。我一死,庄王一定会封赐你。你一定要记住:好的地方一定不要接受,以防别人垂涎,要的话,就要寝丘那个地方的薄田吧!寝丘地处楚国和越国交界处,土地荒凉贫瘠,地方遥远偏僻,选择这个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次年,年仅38岁的孙叔敖病逝。他临终时,家徒四壁,连棺椁也没有。孙叔敖死后,他的妻儿回到家乡,以砍柴为生。楚庄王得知后,宣召孙叔敖的儿子,要把邻近都城的一块肥沃之地封赐给他。孙叔敖的儿子按父亲的嘱托婉言拒绝,执意请求受赐寝丘。楚庄王只好把寝丘封赐给了他。后来,其他人受封赐的土地都没保住,不是被新的宠臣霸占,便是被而后的楚君收回,有的成了他国与楚国相争的战场。到西汉的时候,已过去四百多年了,孙叔敖的子孙还在祖上传下来的封地里过着平凡而又安宁的日子。

石烂松枯,斗转星移,寝丘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年的贫瘠之地,已变成良田千顷,当年的遥远偏僻之地,已变得欣欣向荣。

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孙叔敖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其廉洁奉公的思想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自我约束,自我珍重,让头脑在迷幻中越练越清醒,让定力在欲海中越铸越坚固。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习他人智慧,方能快速成长。

2023-11-02 张杰民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17088.html 1 漫话“寝丘之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