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晋朝有名的两大望族——王家和谢家。 其中,谢家起源于周口市太康县。据资料显示:陈郡(太康当时属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立下至伟的功劳,也让陈郡谢氏成为东晋及南朝的当轴士族。谢氏与同时代的王氏,并称“王谢”。
谢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魏齐王曹芳时的魏典农中郎将谢缵,其为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此,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在魏晋时期进入仕途,不同程度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并使自己的家族从一般的官宦之家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中期,谢氏家族传至谢安、谢万、谢石和谢尚、谢玄、谢琰等人,亦即谢缵的曾孙和玄孙辈。当时,谢安由于超高的声誉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推上了宰相的宝座,谢尚、谢万、谢石、谢玄、谢琰等人也各领兵一方。谢安任宰相期间,指挥东晋8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入侵的80万大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此战最终以东晋以少胜多缔造传奇,谢安等人的声望也达到了顶点。谢安、谢玄、谢石,以及谢安的儿子谢琰,都被封公,一门四公爵,成为谢氏的代表人物、中流砥柱。陈郡谢氏一举成为顶级士族,这是谢氏家族最为辉煌和荣耀的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谢比肩,盛极一时。“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这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一目了然。
六朝以后,世间多以王谢并称,该称呼成为中国古代世家大族的代名词。谢氏不光文治武功,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在文学上也是才华横溢、风光无限、彪炳史册。我们略举几例:
谢道韫,谢安侄女,谢奕之女,王羲之的儿媳妇,王凝之的妻子,有“咏絮女”之称。她文思敏锐,少时与家人集聚,适逢下雪,叔父谢安问诸子侄:“何所似也?”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咏絮之才”的成语就是从这来的,她的文采让人赞叹不已。
谢灵运,人称谢康乐,谢玄之孙,开创山水诗派,被后人誉为中国山水诗鼻祖,作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名诗。唐朝大诗人李白赞之:“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谢惠连,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之从弟。李白赞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谢朓(谢宣城、小谢),谢灵运之侄,著名“永明体”诗人,“竟陵八友”之一,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名诗。他是山水诗集大成者,唐代王维、孟浩然等的作品,以及唐代诗风均受其影响。李白最佩服谢朓,曾作诗赞之:“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不说其他,这几位就足以让谢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青史留名。
谢氏故里在周口市太康县谢堂村,是谢氏世祖、谢安曾祖父、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居葬地。据谢缵墓碑(明代谱系石碑)记载:“……谢缵墓地南北长三十二步余,东西阔三十步许,柏树三十二株,去县西南三十五里老冢迤西,临山面水,竹苞松茂,凿宅置院,蔑以加矣。肆今子子孙孙,不惟庶矣,而且富焉;不惟富矣,而且寿焉。达士屡见,伟人辈出,是亦阳夏之世家也。”近年来,海内外谢姓来谢堂村朝拜祭祖者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驻足沉思,思接千载:“一个大门第,绝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第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诗文艺术,皆有卓越之造诣;经史著述,亦灿然可观;品德高洁,堪称中国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复多有。”
一个家族的兴盛不是偶然的,它是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接续努力,更依赖于良好的门风家风,正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