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锦春 张猛 黄佳 文/图
开栏的话:周口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许多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为讲好周口红色故事、传承周口红色文化,本报记者走进纪念馆、革命旧址,实地采访革命英烈的后人、知情者、研究者,从大量资料、普通事迹中选取典型的场面、情节,讲述最准确、最动人的红色故事。即日起,本报推出《周口红色故事汇》专栏,把精彩的周口红色故事呈现给广大读者。同时,龙都网、周道客户端、周口日报视频号等周口日报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周口红色故事》系列视频。敬请关注。
在西华县奉母镇岗张村,有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它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1927年10月,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共产党员张仁甫在这里建立了周口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点燃了豫东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7年8月,在外地读书的共产党员张仁甫回到家乡西华县岗张村,开展农民运动。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张仁甫在村里先后发展10余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家里,建立了岗张村党支部和农民协会,张仁甫任党支部书记、农民协会负责人。
张仁甫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很快,岗张村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周边村庄农民的革命热情,这些地方也相继建立了党支部和农民协会,革命的星火形成燎原之势。
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张仁甫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狱。在狱中,张仁甫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他始终没有吐露一点党的机密。5年后出狱时,他已奄奄一息。家人终于盼回了张仁甫,看他被摧残得没有个人样,都希望他能在家里好好养护身体。谁料想,与党组织失掉联系的张仁甫,很快就踏上了寻找党组织之路。他说:“找不到党,就像没有娘的孩子一样。”
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张仁甫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真心帮穷人的,跟党走,准没错。张仁甫常年从事革命活动,国民党反动派把他列为“头号通缉犯”,叫嚣着“挖地三尺,也要抓到张仁甫”。张仁甫的家人也是敌人抓捕的对象,不得不长期东躲西藏。一家人改名换姓,经常躲藏在亲戚家和村外的破庙里。
张仁甫与家人相见的日子很少。小儿子有一次问妈妈:“别的小伙伴都有爸爸,我怎么没有?咱也攒钱买个爸爸吧!”妈妈无言以对,只是暗自流泪。
远离家人的张仁甫一刻也没有闲着,为了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一直在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张仁甫任人民政府县长,开展土地改革、剿匪反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顾自己的经历时说:“我这一生,跟党走、不拐弯、不掉队,问心无愧。”
90多年前,周口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在这座小院成立,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光辉历程。这座普通的小院,历经百年风雨,如今,仍在讲述中国革命的故事。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