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民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一个更贵重?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爱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解读】
本章开篇,老子连用三个问句,让人们在名誉与生命、财富与生命、得到与失去之间做出选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生命只有一次,是最珍贵的,聪明的人不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由于人们的私心和贪欲,每每在关键时刻迷失了心智、混淆了视听,做出错误的选择。
《猩猩嗜酒》是明代文学家刘元卿的一篇寓言,讲的是猎人如何利用猩猩嗜酒的毛病、设下陷阱捉住猩猩的故事。猩猩喜欢喝酒。山脚下的人,在道路旁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还做了许多草鞋,勾连编缀起来。
猩猩一看,就知道这些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连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以及他们的父母祖先都知道,便一一指名骂起来。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一点酒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于是它们就拿起小杯来喝,一边喝还一边骂,喝完把酒杯扔掉。喝完小杯里的酒,感觉不过瘾,它们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不胜其唇吻之甘”。后来它们再也克制不住,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压根儿忘了还有陷阱等着它们。
它们喝醉了以后,便在一起嬉笑玩耍,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个时候,山脚下的人就跑出来追捕它们。猩猩们穿着草鞋,相互踩踏,一个个都被人捉住了。
猩猩算是很聪明的了,仍免不了被捉,这不就是贪心造成的吗?
人都有欲望和追求,这是我们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动力。但如何把握满足欲望和追求的“度”、适可而止,却是人类生存的智慧。过度贪图名利,必然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过度追求对财物的占有,必然会扭曲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所以老子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他对为人处世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是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其任职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从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也不悔恨叹息。作为令尹,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 594 年),孙叔敖患病去世。作为令尹,竟穷得家徒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
孙叔敖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大王多次要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土地贫瘠。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一块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楚王赐自己寝丘。楚王知道这是一块人所厌恶的贫瘠土地,王公贵族都不屑一顾,很不理解,但由于孙叔敖的儿子一再坚持,只得答应。后来楚国几代战乱,好的封地频频易主,只有寝丘无人问津。孙叔敖的先见之明,使得其后代子孙能安然度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