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5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百姓写手 PDF版

妈糊

黄湘玲

去年6月28日,我到老子故里鹿邑参加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举办的朝老采风摄影活动。结束时已是傍晚,东道主格格安排我们在附近饭店就餐,大家匆匆忙忙落座。随着服务员饱含深情的一声轻唤,“妈糊来了”,一碗碗白中微黄的妈糊依序上了桌。

“妈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看着热气腾腾的妈糊,同桌的李老师忙问,“什么是妈糊呢?”“到了老子故里,朝老之后,任谁都会虔诚地喝上一碗妈糊,当然,我们也不例外。”格格回应,“关于妈糊,有个跟老子有关的传说,等会儿我请饭店的魏老师给各位详细说说。这会儿各位肯定都饿了,我们先喝妈糊吧。我按当地习俗给各位示范妈糊该怎么喝。”“啊?喝妈糊也有讲究?”我惊讶道。

说话间,格格双手捧碗,嘴沿着碗边,按顺时针方向吸吮妈糊,喝完后,碗里没有任何残留,就像洗过一样。我也照样喝起来,喝后碗里同样干干净净。回味妈糊的口感,甚是清润、清香,还有些许甜味。格格看着同桌的摄友们埋头喝妈糊,高兴地说:“妈糊有一个特别之处,喝后碗中干净为上品。我们运气好,喝到了最正宗的妈糊。”这时,房间的门轻轻开启,魏老师进来了。缓缓落座后,魏老师将“老子与妈糊的传说”为我们娓娓道来。

鹿邑,古称苦县、鸣鹿。传说有一年,苦县百姓遭了灾荒,开始是发大水,接着是大旱,土地干得裂缝遍布,其他庄稼颗粒无收,只有大豆和小米,虽然产量不高,但还是收了一些。迫不得已,当地青壮年纷纷外出找活路,把家里的一点小米和大豆留给老人和小孩吃。

大旱期间,每天,总有位白胡子老先生,时而到田间地头看看干枯的庄稼,时而到大路边望着外出的年轻人,似有所思。有天黎明,人们刚从饥饿中醒来,就听到大老远有挥鞭声,并伴随着吆喝声:“喝稀别吃干,多活几十天。”大家闻声出门,见那位白胡子老先生站在出村必走的十字路口,一边用力挥鞭一边使劲吆喝。德高望重的族长对大家说:“这位白胡子老先生就是老子啊!昨天夜里,他召集我们聚在一起共同谋划,琢磨许久才想到了应对灾荒的法子,并要我们迅速广而告之。他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每个人都能活命,大家不要惊慌,灾荒年改喝稀饭,再配着野菜、树叶和榆树皮吃,紧接着种上小麦,这一年就能挺过去。来年小麦有了收成,大家就能填饱肚子了。”

当天,大家就将老子的法子传播开来。就这样,家家户户都平平安安地躲过了灾荒。自此,这种吃法在当地流传开来,大家把小米和黄豆加工成妈糊。清晨,一家人蹲在家门口,朝着老子住处,双手捧碗,低头喝着妈糊。

魏老师话音刚落,摄友余老师哽咽道:“服务员,请给我再来一碗妈糊,我就着碗喝!”其余几位听后,眼睛都红红的,将面前的饭菜一扫而光。见此情景,我鼻子一酸,深有感触:沿着碗边喝妈糊,是千百年来老子故里的百姓虔诚朝老的朴素方式,更是《道德经》“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千古传承。

到了老子故里,朝老之后,谁都会虔诚地就着碗边喝一碗妈糊。

2024-01-25 黄湘玲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5257.html 1 妈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