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1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乡贤的力量(社会现象圣哲看)

李保国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明代汪循认为“古之生于斯之有功德于民者也,是之谓乡贤”,顾名思义,乡贤就是指当地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乡民信服、威望颇高、各方面都具有声望的人。

◎《史通·杂述》中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唐朝的时候,乡贤文化开始普及,乡贤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也被放大。宋朝,吕大钧在其家乡蓝田建立了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相关组织机制,制定《吕氏乡约》,建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农村基层自治的道德伦理原则。

何谓乡贤,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明代汪循认为“古之生于斯之有功德于民者也,是之谓乡贤”,顾名思义,就是指当地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乡民信服、威望颇高、各方面都具有声望的人。他们能为乡村出谋划策,解急救困,调停邻里矛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也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倡导各地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回乡参与建设;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这些人,不论以前从事什么工作、有什么特长,只要有反哺桑梓的意愿,都应在乡贤之列,乡村振兴期待他们归来、需要他们参与。

汉朝的“孝廉”,就是由官方推荐的乡贤。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朝的乡贤文化继续发展。隋唐的科举制度,打开了寒门子弟通往政途的大门。得益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思想繁荣,乡贤文化在隋唐时期迅速崛起,唐朝还有专门书籍记载乡村的发展状态。《史通·杂述》中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唐朝的时候,乡贤文化开始普及,乡贤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也被放大。宋朝,吕大钧在其家乡蓝田建立了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相关组织机制,制定《吕氏乡约》,建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农村基层自治的道德伦理原则。明朝,是乡贤文化繁荣和定型时期,乡贤对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乡贤成为基层民众的精神代表、乡村建设的领头人。明朝皇帝朱元璋之子撰写了《宁夏志》,专门列举乡贤人物,并开始建乡贤祠。到了清代,除建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其所属地区的志书之中,以显示乡贤的地位之高。

乡贤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是实现国家政权稳定、政令畅通人和、文化繁衍不息的重要政治力量。进入新时代,乡贤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可见,新时期新形势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乡贤就是生力军、领头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要让乡贤回得来、留得住。促进乡贤回乡不是简单地动员宣传、召开联席会和座谈会,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撑。既要利用“乡情牌”“亲情牌”,积极引导乡贤叶归根、凤还巢,还要制定“关爱牌”“政策牌”,有效引导乡贤安下心、留得住,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要让乡贤做示范、促带动。乡贤都是各行业的精英,要么有技术特长和专业优势,要么有人脉资源和信息平台,我们要广泛凝聚乡贤力量,深挖乡贤资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挑大梁”“当头雁”、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们要打好乡贤文化、乡贤助农、乡贤招商、乡贤公益“组合拳”,帮助引导乡村在产业振兴、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提档升级。

要让乡贤获荣誉、有地位。乡贤声名在外,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他们作的贡献也需要得到认可、获得奖励,我们要有乡贤专项奖励、表彰机制。鼓励乡贤按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村理事会等,动员乡贤进入乡村红白理事会和矛盾纠纷协调化解中心。

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乡贤大有可为,他们的经验、学识、特长、资源、财富不可或缺,他们是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道德光芒,反哺了桑梓、温暖了故土、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活力。

2024-02-01 李保国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5705.html 1 乡贤的力量(社会现象圣哲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