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言必行,行必果吗(社会现象圣哲看)

蔡斌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出自《论语 ·子路》,意思是说了就要去做,既然做了就要有个结果,不能言而无信,半途而废。

◎历经沧桑,才理解真正的现实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的追求是不断地“退而求其次”;穿越时空,才懂得有一种境界叫“顺其自然”,有一种智慧叫“无为而治”。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出自《论语 ·子路》,意思是说了就要去做,既然做了就要有个结果,不能言而无信、半途而废。

两千年过去了,中国人的励志心理和奋斗韧性更加趋于成熟。从“闻鸡起舞”到“虎妈鸡娃” ,从“悬梁刺股”到 “衡高工厂”,历史在不断演绎“有志者事竟成”的同时, 也在不断昭示着一幕又一幕璀璨壮丽而又血肉横飞的沧桑人生。

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没有始于足下的努力就没有千里之行的到达。所以教育家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思想家告诉我们: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夺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不想出人头地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小时候乱翻书,知道十九世纪有个叫尼采的德国人说过,社会上大部分人不能受教育,只有少数人能受教育,而这少数人之所以受教育, 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温床,来滋养天才生长,社会上有少数天才就足够了。我不知道尼采说的是对是错,但总感觉如果剥夺大部分人的梦想和努力,天下大乱则为时不远了。长大后,才慢慢知道——多数人从生下来就是奔着成为少数人去的。生命的万花筒转来转去,就是在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当前赴后继实践且重复“言必行,行必果”后,大部分人会悲壮宣布——我不是少数人。

当沉淀的东西逐渐发酵之后,总有些地方散发异味。当人生追逐目标时,当目标逐步成为目的时,一不小心,“狼性哲学”就会狼烟四起,功利性思维和竞争性准则就会渗透生活的每个角落。吃饭是为了饱腹,常常轻视食物的美味;学习是为了考试,常常忘却获得知识的快乐;旅游是为了到达,常常忽略沿途迷人的风景;人生是功成名就,常常在欲壑难填中得陇望蜀。

说到底,人生不是赴约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我们从出生之日,就知道结果必然是死亡。没有人想一蹴而就很快抵达终点。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只能充分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可能会跌宕起伏,可能会大喜大悲,可能是阴晴圆缺,可能是酸甜苦辣,你经历了、享受了,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多彩,获得心灵的富足。你才会真正地体会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曲折才有幸福, 过程才有快乐。

人生没有大彻大悟,只不过在成功了、失败了、得意了、沮丧了之后,有所体会而已。记得有一次和朋友登泰山,登山时已暮色苍茫、行人稀少,我们大汗淋漓地赶到南天门,天气骤变,转眼间漫天飞雪、群山茫茫。几个人裹着租来的军大衣,挤在简易宾馆里的火炉旁懊恼不已,连声抱怨“泰山日出看不成,人文景观看不见,这次真的白来了”,宾馆老板随便一句 “来了,都是缘”,使我们顿时平静下来。仿佛豁然开朗一般,慢慢体会渺渺世界银装素裹,阵阵松涛如海呼啸,天地浑然一体,顿时虚静澄怀。是啊,登泰山者众多,又有几人能亲历此景此情?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来了,经历了,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的,难道不是最美的事情吗!人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焦虑和烦恼。

物质世界只崇拜结果,当结果和过程逐步成了对立的东西,人生就成了如歌如泣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压力重重,一边是云开雾散;一边是度日如年,一边是鸟语花香;一边是殚精竭虑,一边是宠辱不惊;一边是当作苟且,一边是享受生命。历经沧桑,才理解真正的现实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的追求是不断地“退而求其次”;穿越时空,才懂得有一种境界叫“顺其自然”,有一种智慧叫“无为而治”。

其实,无论先辈能给你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无论你的奋斗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你努力了,尝试了,就获得了人生。罗曼 ·罗兰不是说过吗,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然而,在真正认识自己以后,你还热爱自己吗?

2024-02-2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8184.html 1 言必行,行必果吗(社会现象圣哲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