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第07版:文化周口·连载 PDF版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本期撰稿人: 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里关于论述战争、军事问题的章节不多,有之前的第三十、三十一章,还有今天要讲述的第四十六章和后面的第六十八、六十九章。老子首次提到反战思想是在第三十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在第三十一章里老子讲得更加直白和沉痛,他告诫君主“兵者不祥之器”,纵使为了除暴救民“不得已”而用兵,也应该“恬淡为上”,主张“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由此可以看到老子的悲悯之心。在这一章中,老子继续批评战争,他以马匹的用途,作为衡量天下“有道”或是“无道”的重要标准。我们首先解释一下“走马以粪”的含义,“走马”指用于行军打仗的战马;“粪”字,在古代有耕种的意思。一个“有道”的世界,应该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战争中驰骋的战马被遣回耕种田地,用于农事上而非战事上,这样的社会状况是国泰民安、和平安宁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而在一个“无道”的混乱世界,战争频繁,战马就会被用于战事,甚至连怀胎的母马都要被送去战场,在战地郊外生下小马驹,这足可见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开篇为我们呈现出两幅不同的画面,当我们想象战马用来耕种时,大家感觉到的是安宁和幸福,当我们想象战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驰骋,连小马驹都是在战场的郊外出生时,大家感觉到的是恐惧和悲凉。老子通过“战马耕田”与“母马参战”的对比,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两种不同的人间景象,进一步凸显出天下之道不应以君王权力扩张为重,而应以百姓生存为上,以清静无为为要。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各诸侯国为扩张领土、争夺霸权,不惜征战杀伐而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可谓是“春秋无义战”。老子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入分析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状况,认识到一切纷争皆源于人的贪欲和贪念,战争的起因多是侵略者的野心勃勃,贪多而不知足、不知止。其实,战争是人类最残酷也是最愚昧的行为,战败者伤痕累累家破人亡,即使获胜,也是牺牲无数鲜活的生命换来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陆游《关山月》中“三十从军今白发”“沙头空照征人骨”足以表明战争的持久和惨烈,而身处这样无道的乱世,国家何来稳定?百姓生活何来太平安宁呢?明朝时期,有位著名的理学家叫胡九韶,他的家境十分贫苦,但他每天下午都会特意焚香感谢上天又让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这叫什么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没有饥寒交迫,家中没有病人,监狱里没有亲人,一家老小有吃有穿,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胡九韶把没有兵祸没有战乱的太平日子,看作是上天赐给他的清福,是非常有见解的,这是因为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平的难得。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在交往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关键在于选择做和平的维护者还是破坏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这番话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和平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传递了中国的一贯态度和立场。

刚刚我们讲述的是战争对社会及百姓造成的灾难,即使天下没有战争,君王昏庸、官吏腐败,也会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一个国家有没有“道”,不仅要看施政方针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大众需求,更重要的是看执政者是否真正做到了“替天行道”,是否做到了清心寡欲以正自身。“失者,同于失”,如果大道在掌权者身上开始消失,那么社会上的各种无道行为自然就会盛行。于是老子从战争中反视,寻找原因,提出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人生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足。我们从老子写《道德经》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知足”一词是老子针对统治阶层提出的要求和企盼,带有浓厚的政治味道,而在“知足”基础上提出的“不争”“知雄守雌”“去甚去奢去泰”“无为而治”等一系列要求,都是对“知足”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用现代眼光看待老子的“知足”观,对我们个人修养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知足”在《道德经》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祸莫大于不知足”和“知足之足,常足矣”。所谓的“知足”,不是要人们安于现状,而是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不可肆意妄为、贪得无厌,讲究的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智慧。老子也常提到“无欲”两个字,如第三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十四章的“常无欲,可名于小”,第三十七章的“夫亦将无欲”,以及后面第五十七章中的“我无欲而民自朴”。“无欲”不是绝对地去除所有的欲望,而是相对地减少欲望、减少贪欲之心,做到“少私寡欲”。俗话说“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多少自然得到多少,得,就得自己应该得的,而不是一味索取、不停贪求。知足且常足,自然可以无欲无为。

这一章虽然以战争开篇,但老子重点论说的还是修身处世的智慧。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常常源于贪求太多,而不在于实质上的匮乏。人若知足,粗茶淡饭中也能品出人生幸福,清风明月间也能映照出安适怡然的心境。那到底什么是知足呢?有统一的标准吗?工资收入多少知足?仕途达到什么程度知足?日子过成什么样知足?这一系列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我们没有人会拥有无悔和完美的人生,之所以有太多的烦恼和杂念,是因为我们把欲求看得太重。 看看那些落马的贪官,他们有多少是因为生活压力所迫?完全是“不知足”的私欲贪心在作怪!嫌官职太小,嫌赚钱太少,什么好处都想捞,什么好事都想有,想方设法去获取“额外”的东西,被无尽的欲望所牵制而迷失心智。俗话说,没有不幸福的生活,只有不知足的心态,如果只是一味这山望着那山高、眺望别人的幸福,那么我们将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赤身裸体来到这尘世间,又都会两手空空地离世而去,我们的生命,会因为风雨而坚强,因为经历而成长,也会因为知足而幸福。

综上所述,这一章老子通过表达他的反战思想,再次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意义。《增广贤文》中说道:“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纵使富可敌国,一天不过一日三餐;即使房屋再多,休息不过一卧榻;纵然权倾朝野,生命不过几十载。唯有懂得知足,才可享受生活的幸福、领悟生命的真谛。

(记者 黄佳 整理)

2024-02-2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8186.html 1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