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2日
第08版:大健康·科普 PDF版

手足口病不可怕 科学防治有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及以下婴幼儿,其中1岁~2岁年龄段最为常见。手足口病从3月下旬开始流行,4月~6月进入春夏高发季节。

形成原因

肠道病毒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个属,有100多个血清型,根据其遗传特性分为A组、B组、C组、D组。中国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引起我国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其中以A组和B组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最为常见,EV-A71是引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天~10天,病情通常较轻,有自限性,预后良好,7天~10天可完全治愈。大多数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斑丘疹出现在手、足和臀部,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些病例只出现皮疹或疱疹性咽炎,只有少部分患者的病情会迅速恶化,累及大脑、肺部和心脏,出现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如何传播

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也很容易传播,患者发病一周内传染性较强。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餐具、床单等物品传播,或通过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此外,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也会感染。

注意事项

健康监护。在居家隔离过程中,家人要严密监视患儿的病情。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的EV-A71感染者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如患者持续高热(3天以上)并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易惊、烦躁或抽搐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有可能在短期内演变成严重疾病,需要及时入院检查。

居家消毒。每日对儿童接触的家具、玩具、地板进行清洗,并每周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一至两次消毒。家中有患儿时,可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消毒:将餐具、毛巾等物品浸泡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中30分钟或煮沸3分钟;用含氯消毒剂每日进行清洗。

严格隔离。居家隔离时间是在孩子的症状得到控制后一周内,这段时间孩子不要前往幼儿园等人多的公共场合,不要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与该儿童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孩子,也应进行相应的隔离。

预防方法

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在接触公共物品、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之后,或上完厕所及吃饭之前,都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避免与生病的孩子接触。避免和生病的孩子共用餐具或私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当接触了被污染的餐具、公共物品时,不洗手就有可能被感染。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要勤开窗通风,经常晾晒衣物被褥。门把手、玩具等每日频繁接触的物品,应定时进行清洗、消毒。

注重饮食卫生。婴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和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和使用后都要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不要让孩子喝不干净的水、吃生冷的食品。

减少聚集。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切勿将小孩带入人流密集及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

接种疫苗。手足口病疫苗能有效防治由其引发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并能明显减少严重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鼓励12月龄前儿童完成全程接种。(据《医药卫生报》)

2024-03-12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9436.html 1 手足口病不可怕 科学防治有方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