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3日
第06版:民俗典故 PDF版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得名。

“清明时候雨初足,白花满山明似玉。十里春风睡眼中,小桃飘尽馀新绿。”(喻良能《三月六日清明节道中》)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风轻雨润,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一派气清景明的春日气象。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所以人们常在清明祭祖、踏青,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活动。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也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踏青节等等。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节上坟都要到郊外,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现在,清明节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的习俗

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古代,人们认为每年清明前后阳气复苏、百草生长,因此在这时祭祖扫墓。清明节祭祖是表达对已故亲人思念和尊敬的方式。现在,人们在清明节仍然有清扫坟墓、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食品、纸钱等来到墓地,将贡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在墓前磕头祭拜,寄托哀思,缅怀逝者。

踏青寻春

踏青也称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人们通常会在清明节期间到户外踏青赏花、游山玩水。

这个习俗主要源自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就有关于在春天踏青的记载。当时,人们习惯在清明节前后出门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推移,踏青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人们通常会在这个假期到公园、郊野或山区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折柳祝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代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人们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很快生根发芽、随处存活,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清明节期间杨柳发芽抽绿,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会到墓地扫墓祭祖,用柳枝簇盖坟墓,以示哀思和尊敬。后来,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习俗,是对已逝亲人的缅怀。

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秋千最早叫作“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节及其他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最早的秋千一般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样式。

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这项民俗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勇气。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十分喜爱的活动。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灾病等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晦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走,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

蒸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人们蒸发糕重要的不在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拔河

拔河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代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这项活动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到田野或广场,用家养的公鸡进行比赛,以此祈求好收成、多福寿、保平安。清明节斗鸡,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代表着勇气、竞争。

斗鸡由清明开始,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有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与斗鸡。唐玄宗尤喜斗鸡。

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的球面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塞紧。

这项活动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蹴鞠的情景。杜甫《清明》诗中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文字由本版编辑搜集整理)

2024-04-03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2775.html 1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