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第04版:视点 PDF版

彭雪枫白马驿整训(周口红色故事汇)

□记者 王锦春 何晴 徐松

部队开饭了,战士们围在一起用餐,今天吃什么?

几个战士亮出手中的饭。有的说那细长、带有黑斑的坏红薯是“香肠”,有人称黑色窝窝头为“猪肝”,还有人把稀汤叫“抗战牛奶”……风趣乐观的笑声在人群中回荡。

这个瞬间发生在1938年年底新四军游击支队白马驿整训期间。

1938年12月下旬,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郸城县白马驿(当时隶属鹿邑)开始整训。游击支队为什么要整训?

彭雪枫率部东征以来,支队迅速扩充,部队的成分发生很大变化。一部分战士军政素质较低,思想觉悟不高,缺乏必要的军政训练,不能适应当时的抗战环境。同时,部队两个月间长途跋涉、深入敌后,几乎每天都在战斗和行军中,供应困难,人困马乏,亟须休整。

白马驿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尚未遭到日军侵犯,环境相对安定,特别是游击支队坚决执行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政策,与中共特别党员、国民党鹿邑县县长魏凤楼等保持着良好的统战关系。

游击支队整训,组织指战员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进行形势教育;向指战员宣传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战员的学习热情很高。一本游击战术的油印小册子,互相传抄,争相阅读。一位老战士回忆说:“这本书我读了又读,珍藏多日,不忍释手。”

军事训练成为整训重要内容。白马驿一带的空地上、河岸边,处处都是练兵场。彭雪枫、张震等首长,每天同战士们一起出操,亲自检查,纠正动作。看到首长与自己一起训练,战士们的练兵热情持续高涨。

当时,部队供给非常困难,连每个战士三分钱的菜金都发不出来,每天只能吃一些发霉的红薯、谷糠窝头,清水稀汤。即便如此,游击支队也不多征民粮,也不向老百姓派粮派款。战士们衣单身寒,依然保持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出操、训练;积极帮老百姓打水、推磨、修房子、扫院子。

部队的困难,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把家里能吃的、能穿的,省出些、挤出些送给战士们。魏凤楼“解衣推食”,送给游击支队3000块银元、3000套棉衣,真是雪中送炭。

1939年1月1日,千年古镇白马驿人声鼎沸。游击支队在这里举行元旦庆典,演出文艺节目,官兵同乐,军民同庆,生机勃勃。支队领导还给战士们每人发一块银元过元旦,大家非常兴奋。有些战士把这块银元珍藏多日,不舍得花。军民的欢乐气氛,一扫日寇蹂躏及生存艰难带来的阴霾。

还有一件更大的喜讯让指战员倍感振奋。

1938年12月30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彭雪枫:“你在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对的,并已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做去,必获大效。”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彭雪枫率队东征以来取得成绩的肯定。这一消息刊发在1939年元旦出版的《拂晓报》上,油渍未干的报纸,在指战员手中争相传阅,欢呼雀跃。

经过战斗考验和严格训练,游击支队名声大振,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在白马驿期间,部队进行整编,在原来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两个团,加上一个月后组建的第三团,这时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已是豫皖边区一支规模可观、力量强大、举足轻重的抗日武装了。有老战士回忆说:“第一次看不见部队的首尾了。”

白马驿整训, 成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及后来新四军四师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

元旦过后,带着白马驿整训的成果,彭雪枫率部继续东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②18

2024-04-30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7150.html 1 彭雪枫白马驿整训(周口红色故事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