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融入血脉的城市记忆

——观“老葛画周口”美术作品展随感

王爱民

“‘老葛画周口’——葛庆亚美术作品展暨周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成果展”,于4月28日至5月12日在周口市美术馆展出。4月28日上午,来自省内外美术界、摄影界的大咖及参展嘉宾,齐聚七楼美术展厅,参加揭幕仪式。“老葛画周口”美术作品展,收集了葛庆亚老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周口市区、淮阳古城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世事沧桑画作150多幅,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周口的历史发展、城市变迁、人文景观,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展览期间,参观者好评如潮、赞不绝口,称葛老师的画作为周口版的《清明上河图》和周口城市发展的活化石。“老葛画周口”美术作品展,为各界人士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视觉盛宴。

一是高超的艺术价值。从“老葛画周口”美术作品展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局部画作用笔兼工带写,同一幅作品中结合了工笔与写意两种绘画手法,能够展现出物象的形神兼备,既有工整细致的笔法来准确描绘物体的形态,又有较挥洒的写意笔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气韵。整体画作如表现城区风貌的画作,构图多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周口市区和淮阳古城的历史风貌、城市风骨,画面整洁有序、繁而不乱、严密紧凑、脉络清晰。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河流湖泊、宽广的街道马路、高耸的房屋建筑,小到船舱里的渔民、地摊上的货物、墙上的文字、室内的陈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特别是人物速写,用笔简练,线条表现力强,形神兼备,呼之欲出。整体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二是珍贵的城市记忆。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和城区的快速扩张,棚户区改造的步伐加快,城市面貌变化很大,老周口市区及淮阳古城的记忆渐行渐远,后人只能从流传的文字描述中依稀想象城市的旧貌。而葛老师的画作,留住了城市记忆,弥补了这一缺憾,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半个多世纪前老周口市区及淮阳古城的旧城风貌。作品真实再现了城市的过往岁月和昔日的繁华,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城市文脉、化育城市灵魂提供了依据,使得周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进展顺利。滨河景观带、红石巷、李家当铺、大渡口、普渡门等的恢复重建,关帝老街、荷花渡商业街区的景观改造等,都是在葛老师写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他的作品为旧城改造和文化街区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图文并茂的文史资料和参考依据。

三是表现主题的深化。“老葛画周口”美术作品展,从不同角度扩展人们的精神视野,提升人们的精神品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临摹复制,而是一种再创作,这种创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现实,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周口曾是商贸重镇,航运发达,市内商店林立,建筑风格迥异。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建设百废待兴,画面中的城市街道充满着新气象、新变化,人们安居乐业,城市气象万千,学校、商店、机关、民居,热闹的集市、骑车的行人、喧嚣的航运、书摊前看连环画的儿童、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这些逼真而又灵动的画作,充满着祥和气氛,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时世变迁,人们安居乐业,城市充满了烟火气。画作表现了对新生政权的期待和赞许、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涵盖了求真、向善、尚美的需求。他通过创作这种特定的精神文化作品,来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实现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歌颂新时代、展现新征程。

四是一代名师的风范。葛老师喜欢周口这座城市,把周口当作他的第二故乡,把他的生命和追求的事业都融入这座城市。他正在创作一幅长近70米、宽1米的画卷,展现西起西华逍遥镇,东至沈丘槐店镇的百公里沙颍河两岸的自然风光,表现新时代周口在政治经济、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文化教育、人民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这种敬业和执着,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令每一位参观者感动不已。葛老师一生重视对文化艺术的传播,潜心培养美术摄影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些成为享誉全国的名师、大咖。葛老师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获奖无数,可谓功成名就,世人敬仰,一般人不能望其项背。但是,他为人谦和,处事谦恭,终其一生从事文化艺术事业,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物欲所诱,不为权势所屈,不为浮华所动,坦荡做人,清白做事,勤奋敬业,鞠躬尽瘁,为社会和谐提供真善美,为百姓创造精神食粮,为艺术奉献自己的一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敬重、追随和传承。

(作者系周口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2024-05-09 ——观“老葛画周口”美术作品展随感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7471.html 1 融入血脉的城市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