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接上期)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攻击他。他的筋骨柔弱,而拳头紧握,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而小生殖器勃然举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啼哭,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元气淳厚的缘故。知道淳和的道理叫作“常”,知道“常”叫作“明”。纵欲贪生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叫作逞强。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老,这就不符合道了,不符合道就会很快消亡。

【解读】

本章主要讲人之厚德是修为的最佳状态,是把无为大道修炼到最高程度后能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进入无我忘我的赤子状态。

何谓“赤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一指初生的婴儿,二指对故土怀有纯真感情的人。

“赤子”的出处,也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红色,初生的婴儿一团粉红,所以叫作“赤子”;另一种说法是,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认为,“赤子”源于孩子的身高,早期的“尺”通假“赤”,在古人眼中,幼儿不过尺把高,故称“尺子”,即“赤子”,与“尺子”相对应,成人则被称为“丈夫”。

无论哪种说法,“赤子”都是比喻像婴儿一样纯洁善良、本色自然、生命力旺盛的人。在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节中,除本章之外,还有四章提到“婴儿”。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意思是: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达到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德经》第二十章)你看那众人熙熙攘攘,好像赴盛大的宴席,又像春天登台游玩。只有我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就像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一样。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意思是: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就会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可见,“婴儿”这个概念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老子形象地说明,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荣辱所困扰,好像不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纯朴无邪。孟子也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章句下》) 意思是,伟大的人,不偏离他纯洁善良的心。这里的“大人”是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关于这一点,道家与儒家思想异曲同工。我们读过《两小儿辩日》吧,孩子入木三分的提问,竟使孔子“不能决也”。在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让大人们无地自容。

作为一个生命体,人不可能永远处于赤子阶段,但无论在何时,我们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童真之心。

童心不伪,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童心自然,我们可以做淡泊的自己;童心纯洁,我们可以做善良的自己;童心火热,我们可以做热情的自己。

否则,我们时时刻刻纠缠于欲望、痛苦于得失、困囿于名利,势必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这就偏离了大道。不符合道的东西,很快就会消亡。

(未完待续)

2024-05-09 ◇张君民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7476.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