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06版:文化周口·连载 PDF版

《道德经》第五十章

本期撰稿人: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五十章,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联想到了人的生死,在这一章讲养生之道,提醒人们不要因养生而害生。

这一章共分两层,第一层从开篇至“以其生生之厚”,第二层从“盖闻善摄生者”至结束。

先看第一层。这一层谈人的生死问题,用三个三分之一说明,并着重针对第三个三分之一“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作了分析,指出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这类人“生生之厚”。咱们听听老子是怎样说的。出生入死:出生,出为生。入死,入为死。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徒,类、属。十有三,十分中有三分。下句两个“十有三”,意同。意思是属于长命的,占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死于非命的人,属于夭折的人,占十分之三。

人之生生:前一“生”字为动词,使动用法,使生命延长。意思是人们都在追求延长生命,实属过度求生。

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动,违背生命规律的妄动,指过度求生。意思是因过度求生,人为地延长寿命,反而使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

以其生生之厚:生生,前一“生”是使动用法,使……生存,使生命得以延长。意思是因为奉养他们生命的物质条件过于丰厚了,老子那个时候还没有“养生”这个词,到了庄子才提出了“养生”的概念,并写有《养生主》。

再看第二层。这一层列举“善摄生者”,也就是擅长养生的人所达程度的典型事例,说明收到理想养生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因“生生之厚”,也就是过度养生而使自身陷入“死地”。老子告诉人们,盖闻善摄生者: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摄,调理、养护。摄生,养生。老子在这里以“摄生”指现代意义上的养生。意思是善于调理、养护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兕,犀牛。意思是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引申为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入军不被甲兵:被,受创、加害。甲兵,兵器。意思是上了战场不会受到刀枪伤害。

以其无死地:死地,致命的要害。意思是没有能够杀死他的地方。

从以上串讲可以看出,老子从人的“出生入死”入手,谈了自己的生命观。他指出,人自出生那一天起,就一步步地走向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无论九五至尊的帝王,还是终日劳作的草民,在生老病死的规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同的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却大不相同。自然长寿的就不用说了,“生生之厚”过分养生的,就需要认真考虑了。在老子看来,过度地、人为地延长生命,不仅无助于健康长寿,反而会加快死亡进程,因为,过度求生违背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所以,不能刻意地去厌恶死亡、追求生存。道理很简单,越是淡化生死,就越是心态平和;越是顺从自然,就越能健康长寿。恐怕是觉得世人悟不透生死,老子又进一步强调,善于养生的人,也是善于避开“死地”的人,形象地说是善于避开犀牛、老虎、战争等等可能加害生命的东西。只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杜绝声色犬马,生活清静恬淡,一切顺应自然,才能安享天年。

实际上,老子在这一章是通过道之生讲人之生,由道是“有无相生”的循环往复进程,谈人的生命也是“有无相生”的过程,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三个三分之一。在老子看来,前两个三分之一都是合乎道而自然出现的,第三个“生生之厚”则是不符合道的,是通过后天努力可以避免或降低的。怎样避免或降低呢?老子开出了良方:“善摄生”,也就是要擅长养生,收到“无死地”的成效。老子深刻认识到,道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循环往复进程,道“有无相生”,人也“有无相生”,人的生命是一种“出生入死”的自然进程。关键在如何延长这一自然进程,不因“生生之厚”而提前终止这一自然进程。老子正是凭借这一深刻认识,表达了对个体生命及天地间众多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老子把人类生存权放在与道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思考,并指出了延长人的自然生命进程的基本方法——“善摄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是最讲人权的思想家,他的分析和结论,对人们的启示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一章不仅是老子的生命观,也是整个道家的生命观。正是因为深刻体悟并把握住了老子生命观的真谛,庄子才指出死生同一,生是死的起始,死是生的开端。《庄子·刻意》就非常豁达地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圣人出生是顺应天地自然,他们死去也像宇宙万物一样是顺应天地自然的结果。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死去离开就像疲劳后的休息。即使到了临死之际,庄子依然风趣横生,谈笑自如。《庄子·列御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庄子已经病得很重快要死了,他的弟子打算准备很多东西作为他的陪葬。庄子知道后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呢!”

庄子笑对生死的豁达告诉人们,既然生命是“出生入死”的自然过程,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就要坦然面对,要努力在生命的征途上有所作为,多行善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一切因私欲膨胀而导致的“生生之厚”之举,使人生更有意义。道理明明白白,“善摄生”的道路笔直平坦,而人们尤其是君主侯王常常欲壑难填,误入“生生之厚”歧途。

《吕氏春秋·本生》说:“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出门乘车,进门坐辇,极力使自己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该叫作“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这种酒肉应该叫作“腐烂肠子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于淫靡之音,汲汲于尽享安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作“砍伐生命的利斧”。“生生之厚”一则伤身,二则招祸,背道败德,因而不是养生之道。所以,要“善摄生”,按照老子的主张,恪守“尊道贵德”的养生之本,“见素抱朴”的养生要诀,“味无味”的养生要领,“病病不病”的防病理念,“功遂身退”的养生范式,“修之于天下”的养生境界。在返璞归真、守静自然的状态中,完成“出生入死”的生命进程。

总之,这一章从“出生入死”的关系入手,揭示了养生与遵道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只有遵循自然天道,才能摒弃“生生之厚”,从而把握养护生命的真谛,收到“善摄生”“无死地”和长生久视的效果。

(记者 黄佳 整理)

2024-06-06 本期撰稿人: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3162.html 1 《道德经》第五十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