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第04版:难忘故事 PDF版

一生所寄一香囊

邢志菊展示她制作的香囊。

□记者 徐启峰 文/图

邢志菊喜欢过端午,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她的香囊才卖得好。

她的工作室在川汇区和平街上,一间没有招牌的临街房。和平街是久经沧桑的老街道,在西大街北侧,背依沙颍河南堤,巷陌众多,房屋老旧,墙面斑驳,时光在这里仿佛停滞了。

工作室有20平方米左右,室内停着一辆挂满香囊的三轮车,堆着一床原料,还有一台缝纫机。6月6日,邢志菊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了一上午的香囊,下午来到工作室做香囊。

拿出织锦缎,踩缝纫机锁边,包入香料,一针一线缝合,从下午干到晚上,她只做出十来个香囊。“人老了,没有年轻时利索了。”邢志菊感叹道。她今年58岁,看着比同龄人苍老一些,说话有一点含混,手脚也不那么麻利。

三轮车上挂着五六百个香囊,都是她一个一个缝制出来的,有几十个品种,造型精美,手工复杂。一个香囊,最贵不过15元,便宜的只卖几元钱,靠这个,真的赚不了太多钱。

“快过端午节了,今天卖了100多元,淡季时一天只卖二三十元。”邢志菊对当天的收入很满意。

“我当姑娘时就会做香囊,已经做了30多年。”她陷入了回忆。邢志菊曾是老周口市皮革厂职工,后来下岗失业,没奈何做起香囊、秋衣秋裤,靠着缝缝补补支撑起生活。香囊是小众物品,只有在端午节前才会畅销一阵,而且“年轻人不喜欢香囊了,有段时间,端午节也卖不动”,邢志菊说,最近几年,随着传统习俗的回归,香囊生意才隐隐有抬头之势,很多人买来挂在家里、车里,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挂在身上。

这个小生意,她干得认真而辛苦,每天早上五六点出摊,流动销售,卖到中午,下午就在家做香囊,一直干到晚上一两点。2021年,邢志菊为自家香囊制作技艺申请“非遗”,对未来更多了几分期许。

就在那一年,因为操劳过度,她突发脑梗,身体瘫痪,不会说话。2022年,她的“非遗”申请通过了,看着“非遗”牌匾,她呜呜地哭。经过积极的康复训练,邢志菊的手脚又能活动了,但也只能做做香囊。

一场大病过后,她不敢那么拼了,做香囊最晚到晚上11点。“不干活就挣不到钱,我还要给儿子赚点彩礼钱。”邢志菊一家三口都没正式工作,儿子30多岁还没成家,这让她犯愁,也停不下工作。

屋里散发着馥郁的药材香气,邢志菊说:“香料由20多种植物研磨而成,香料方子是母亲传给我的,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她都会给我们每个孩子都做一串香囊,我把它系在手腕上或者书包上,同学们都很羡慕我。”

岁月的烟尘覆盖了一层又一层,那些蹦蹦跳跳、无忧无虑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甜。她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不经意间,却教给她抵御一生风霜的技能。

不时有老街坊走进小店买几个香囊,还积极地帮她联系销路。当天下午,淮阳一位饭店老板来到小店,定了400个香囊,并约好了取货日期。邢志菊有些存货,但也要忙上一段时间了。③2

2024-06-11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43311.html 1 一生所寄一香囊 /enpproperty-->